来宾讯“我出院回到家,村干部就主动上门,对照政策文件动员我申请低保救助。在他们的指导帮助下,我当月申请次月就享受低保,解决了我的燃眉之急。”5月6日,兴宾区良江镇中团村年过六旬的低保对象陆国(化名)动情地说。 原来,陆国因患脊柱肿瘤住院治疗,今年以来已花费10多万元。3月中旬,陆国出院回家后正因住院花钱多而不安时,村党总支部书记、村委主任方家宇等村干部主动“政策找人”,动员他申请低保。镇民政办工作人员第一时间入户实地核查,再通过信息平台核对家庭经济情况后,确认他家符合享受农村低保政策条件,把他家2口人纳入低保B类保障范畴,从4月起每人每月享受250元保障金,防止陆国一家因病返贫。 今年以来,为有效巩固拓展民政领域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市民政局建立困难群众主动发现机制,在开展党史学习教育中,转变服务方式为群众办实事解难题,从过去的“人找政策”提升到如今“政策找人”,做到“五找人”。 村(社区)干部带政策找人。延伸困难群众主动发现机制到基层干部身上,实现量化考核,一旦发现群众因病因灾可能导致困难,主动上门了解情况,对照政策帮助群众解决实际困难和问题。 培训宣传找人。市、县两级民政部门每年组织村干部开展政策业务培训,做到全覆盖,提高政策的执行率;同时,加大政策进村入户宣传力度,在电视、报纸、网站、微信公众号等媒体网络上宣传发布,提高政策知晓率。 制度精准找人。我市不断健全社会救助体系,出台保障制度。2021年,全市城市、农村低保保障标准按照每人每月720元、每人每年5200元标准实施,以“按户施保”和“按人施保”相结合的救助模式,将未纳入低保或特困供养范围的低收入家庭中的重病、重残人员,参照“单人户”纳入低保,做到精准识贫。 摸底排查找人。市、县(市、区)两级民政部门每季度深入乡镇(街道)、村(社区)、群众家中开展低保摸底、排查、核查工作,精准认定困难群众,发现问题责成整改,确保不漏户、不漏人。 服务责任找人。推行深化社会救助(城乡低保)网上自助申请,低保、特困低保审批权限下放乡镇(街道)压实领导责任,推动政府购买第三方服务参与社会救助低保工作等一系列民生改革机制,方便群众办事。 今年以来,全市新增城乡低保对象338人、城乡特困16人,发放临时救助资金680人次118.57万元。目前,全市城乡低保对象5.75万户14.72万人,城乡特困人员1.14万人;农村、城市低保平均补助水平分别为255元、410元,实现“应保尽保”目标;孤儿272人、事实无人抚养儿童516名,实现“应养尽养”,集中供养、家庭散养(事实无人抚养)孤儿每人每月分别享受1300元、900元补贴;正在享受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残疾人数296911人次,覆盖率99.65%;正在享受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的残疾人数326756人次,覆盖率99.2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