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深圳某公司在每个工位上安装“一对一”监控摄像头一事引发网络热议。网传图片显示,摄像头不仅可以拍到员工,还可以清晰拍到电脑屏幕画面。(8月13日《法治日报》) 尽管该公司声明安装摄像头的目的不是“防摸鱼”,而是担心游戏在未发行之前被泄密,但还是让人难以接受。办公场所安装摄像头一直饱受诟病,尤其是人们法律意识、维权意识越来越强,此举更是引发很多员工不满,担忧自身隐私被侵犯。即便如此,有的企业仍我行我素,为达到目的变本加厉,监控手段五花八门,有的通过监控探头,有的通过手机截图,还有的是后台监控,导致“监控员工”成为一门生意。 企业之所以“费尽心机”,了解员工上班期间的一举一动,无非是防止员工在工作时间玩游戏、聊天、购物、看电影等;防止员工泄露商业秘密,利用U盘、电子邮件等储存介质或聊天软件泄露公司文件和机密;防止病毒入侵,如员工利用公司网络下载来源不明或者携带病毒的软件,容易造成网络瘫痪。 企业的考虑有其合理性,但在监视时不能玩花样。判断职场管理是否违法,第一要看有没有明确的管理依据,企业应制定规章制度,没有依据的管理属于违法管理。第二,管理的实施应征得员工同意。第三,管理内容应限于工作场所、工作时间以及与工作有直接关系的事项,管理内容不能违反法律,尤其不能违反法律赋予的员工权利。 要避免企业玩花样,相关职能部门需起到职能引导和监督责任。首先,督促企业对相关条款进行特别说明,不得侵害劳动者权益。其次,在没有专门保护员工个人信息权益的法律背景下,引导员工通过与企业协商或民事诉讼的方式维权,或向相关部门举报。只有多方合力,才能规范企业行为,保护员工隐私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