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乡村振兴的全面推进和旅游业的迅速发展,乡村美带动了“旅游旺”,使“休闲农业”迅猛崛起,展示出美好发展前景。2021年,农业农村部发布了首批60个全国休闲农业重点县(市、区)名单,并提出“十四五”时期将建设300个全国休闲农业重点县,以县域为单元整体推进休闲农业发展。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典型示范可以带动一片。“休闲农业”的崛起和成长,折射出农村新产业、新业态加快发展的步伐。在推进乡村振兴的伟大实践中,经过各地的积极探索和精心培育,涌现出一批融合自然美、人文美、乡土美的“网红村”和“打卡地”,依托得天独厚的自然风光,让村民吃上了低碳、绿色、环保、节能的“生态饭”。尽管如此,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休闲农业”不仅存在着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也面临新的严峻挑战。比如,景区同质化、特色资源挖掘不足,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存在短板,产业对农民带动程度不够等。 对此,笔者认为,推动“休闲农业”高质量发展,各地应集中力量补短板、强弱项、打造产业优势,进一步发挥“休闲农业”在促产业增效、农民增收上的重要作用。实践证明,“休闲农业”的核心竞争力在于“乡土味”,关键是要打好发展“差异牌”,形成产业化、规模化、特色化、信息化、市场化、服务系列化,着力解决好农产品“销售难”问题。 首先,要坚持因地制宜,搞好科学发展规划,与“十四五”规划紧密衔接。防止千篇一律的“大面轰”和脱离实际、违背民愿的“一刀切”。杜绝盲目大拆大建,注重保留原汁原味,特别是有历史意义的红色资源。留住“乡愁”、不忘传统,赓续红色血脉,激发乡村振兴的“源动力”,丰富新时代的内涵。 其次,发展高质量“休闲农业”,要锲而不舍地扎实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为加快高质量发展营造宽松的社会环境。不断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强化公共服务功能,千方百计增强农村的吸引力和竞争力。游客有了好体验,农民尝到“休闲农业”的甜头,就会引来更多的“回头客”,带来农村“人气旺”。 第三,要下大力气做好农业技术和人才培训,制定相应配套的优惠政策和规定,引导各类人才返乡创业,为他们搭建平台、施展才干、找到用武之地。大力挖掘培育本土能手,充分发挥“乡贤”作用,有效解决用地、资金、市场方面的难题,努力破解制约“休闲农业”发展的瓶颈,实现资源要素科学配置,不断优化农村生产力布局,进一步缩小城乡差距,让农民生活“城市化”、农民就业“不出村”。 各地各部门要树立“一盘棋”的大局意识,主动作为、多措并举,积极支持“休闲农业”高质量发展,实现“一业兴”带动“百业旺”,促进农村全面振兴,真正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乡村振兴目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