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兴宾区认真贯彻落实“四个不摘”要求,通过搭建两个平台、建立三项机制、压实四方责任,强化防返贫预警监测,筑牢防返贫监测第一防线。 搭建两个平台 锻造过硬队伍 该区持续打造一支作风扎实、业务过硬的防贫监测信息员队伍,通过提高乡、村两级信息员工资、绩效奖金等方式,将原扶贫信息员转聘为防贫监测信息员,保持队伍稳定和工作连续性,让信息员工作有干头、有劲头。目前共有信息员148名,其中转聘122名。 搭好管理平台。构建“1+N”工作管理体系和责任体系,实行网格化管理。“1”即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指挥部办公室信息共享比对中心,主要由区级信息员组成;“N”即各乡(镇)、村级信息员。线上,“1”负责统一指挥、协调,将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和防贫监测等各项需要乡(镇)、村信息员完成的工作直线反馈线下;线下,“N”对反馈的工作任务及时按照要求开展落实。今年以来,乡(镇)、村信息员及时高效解决区级反馈问题5万余个。 搭好培训平台。开展集中培训,除组织信息员参加常规业务培训外,每年在广西科技师范学院举办一次防贫信息员培训班,培训相关业务知识,提升防贫信息员综合素质。开展跟班培训,结合数据清理、信息排查、材料上报等指标进行综合排名,对排名靠后的乡镇和从事防贫监测信息工作不足半年的人员,安排到兴宾区乡村振兴局跟班学习3~5天,由信息中心业务骨干一对一进行业务培训。目前,受训人数500人次,跟班学习100人次,上台宣讲60人次。 建立三项机制 提升工作质效 该区依托全国防返贫监测信息系统、广西防返贫监测业务管理系统及各行业部门数据信息系统,构建由乡村振兴指挥部统筹、行业部门配合、乡镇和村抓落实的一体化防返贫动态监测体系。 建立数据比对机制。依托全国防返贫监测信息系统,有效融合卫健、医保、教体、住建、民政、残联、人社等部门信息数据,通过行业部门、单位数据共享和比对,筛查收入低于7000元、收入骤减、新增重度残疾和三级智力、精神残疾人员名单以及新增低保、特困、孤儿人员名单,筛查脱贫户个人住院自付医疗费5000元及以上、整户无劳动力、5人以上家庭仅1个劳动力、5人以上家庭在校生人数占比70%以上、扣减医疗费用后人均纯收入低于7000元名单等疑似有返贫致贫风险农户信息,并推送到各乡镇(街道),由乡镇(街道)组织各村对疑似农户进行针对性排查。 建立全面排查机制。做好日常风险排查,以“防返贫守底线”专项行动为契机,围绕住房、教育、医疗、饮水等政策落实情况,按照“不落一户、不漏一人”的要求,逐户逐人逐项对所有农户进行全覆盖排查,并按高、中、低三类风险等级,初步评估、判定农户风险程度,发现存在返贫致贫风险的农户及时纳入尽早干预。目前,已排查农户(含脱贫户和监测户)24.4万户91.1万人,完成率100%。 建立数据抽查机制。兴宾区结合“防返贫守底线”专项行动,成立了区级数据核查小组,通过电话方式对疑似数据进行抽查,每个乡镇每月电话抽查30户脱贫户或监测对象。成立督导组,对于一些情况复杂难以判断的疑似风险信息及时入户实地核查,确保数据信息精准。 压实四方责任 共筑监测防线 该区坚持实行月通报制度,通过层层压实压紧防贫工作责任,有效筑牢防返贫监测防线。 压实四家班子领导责任。每月向兴宾区四家班子领导发《致区四家班子领导的一封信》,并附上各乡镇问题清单,四家班子领导根据列举事项到所挂乡镇进行实地督导,推动工作落实。兴宾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指挥部正副指挥长定期到指挥部办公室坐班,共解决15项240余件突出问题。 压实乡镇(街道)责任。成立五个督导组,每月深入22个乡镇(街道)督导防贫工作,针对督导发现的问题及时反馈给乡镇(街道),并要求3天内整改完毕。通过电话抽查、后台排查、入户核实等方式检查各乡镇对防返贫动态监测帮扶工作情况,对发现的问题进行排名通报,通报结果作为年度考核重要依据。 压实定点帮扶单位责任。各定点帮扶单位每月除组织帮扶联系人开展帮扶外,还需组织20%以上的业务骨干协助乡镇开展常态化排查工作,充实风险排查工作力量。 压实村级责任。分层次开展日常摸排监测工作,村干部及驻村工作队负责对脱贫户和边缘户等重点人群进行摸排监测,包村村干部和村民小组长对一般农户申请低保和临时救助等相对困难人员进行监测摸排,村“两委”根据行业部门反馈的数据组织包组村干部进行监测摸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