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领跑全区;全面完成医联体建设;市人民医院成功创建综合“三甲”;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97.99%、基本养老保险入库参保率92.38%、城镇登记失业率在4.1%以内;文化体育事业稳步发展,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来宾经验”享誉全国……建市20年来,我市累计投入民生领域资金超1967亿元,用心用情为群众办实事解难题,群众安全感获得感幸福感显著提升。 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一项项振奋人心的“民生成绩单”,承托起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期盼,交织成色彩斑斓的美丽愿景,一幅幅美好生活的“新画卷”正在桂中大地徐徐展开。 义教均衡 不负最殷切的民生期待 “别的学校有的,我们学校也有,音乐教室、塑胶跑道……我再也不用羡慕能到城里上学的小伙伴了。”兴宾区良江镇中心小学学生江雨暄高兴地说。 为了让孩子从“有学上”到“上好学”,我市组织部分优质学校牵头,组建18个教育集团,发挥优质教育资源的辐射带动作用,促进其他学校共同发展。 在“十二五”实施“穷市优教”战略取得显著成效的基础上,2016年,我市自我加压,开启“优教兴市”战略,推动教育质量优质提升。2017年成为全区首个所有县(市、区)全部通过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发展“国检”的设区市。 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是增进民生福祉、提升城市载体功能的客观要求,更是推动城市建设和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 我市大力实施“优教兴市”战略,全面提升来宾教育发展规模和水平。20年来,教育规模快速扩大,累计新建中小学(幼儿园)109所,新增学位8.1万个,市城区公办义务教育学校在校生由1.89万人增加到7.63万人,增长3倍以上。教育体系更加完善,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发展、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高中教育优质特色多样化发展、职业教育改革突破发展。全市学前三年毛入园率97.4%、义务教育巩固率98.2%、高中阶段毛入学率94.9%,均超自治区平均水平。教育公平更加彰显,2002年至2022年,教育投入年增长率8.2%,义务教育阶段适龄儿童少年失学辍学动态清零,建档立卡贫困学生实现零失学零辍学。 病有所医 绘就最温暖的民生底色 “现在看病很方便,不仅有家庭医生进村为我们体检,村卫生室的环境也极大改善了,药品品种更齐全,开药方便多了……”12月16日,提起村里的卫生室,武宣县桐岭镇和睦村的廖金妹竖起大拇指称赞道。 病有所医,老有所养,是每个人对生活最朴素的向往,也是民生工作的重要内容。 据了解,目前全市共有三级医院3所、二级医院16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6个、乡镇卫生院74所、村卫生服务室729个。各县(市、区)均建有二级公立综合医院,各乡镇均有一所乡镇卫生院,各行政村均设有一个村卫生室,县、乡、村医疗卫生机构全部完成达标建设任务,医疗卫生资源总量持续增加,能基本满足我市人民群众看病就医需求。 在武宣县东乡镇河马卫生院医养结合服务院,一名护工一边推着轮椅,一边询问老人的身体情况。 “在这里可以和姐妹们聊聊天、做理疗,儿子和儿女都很放心。”廖月琴老人开心地说道。 这是我市稳步推进优质养老服务的一个缩影。 目前,全市养老机构及社区互助型养老服务设施共509家,养老服务床位12131张,比2012年的5911张增长2倍多。全市每千名老年人口养老床位数达32.93张,其中,养老机构床位5562张,护理型床位3936张,养老机构护理型床位占比70.76%。推进乡镇敬老院转型升级,实行“公建公营(民营)、医养结合”升级运营模式,全面提升照护能力,目前,全市各养老机构共有政府兜底保障床位数1382张,全市1100余名特困供养对象由过去在乡镇敬老院供养或家庭分散供养,全部转到县级社会福利机构(或分院)进行集中供养,其中全失能特困人员用上护理型床位,与其他入住福利机构的老人享受同等服务标准。此外,大健康养老产业持续发展。2019年金秀瑶族自治县金秀镇获评“广西养生养老小镇”;金秀瑶族自治县(2012年)、象州县(2016年)、武宣县(2021年)等3县被评为“长寿之乡”。 20年来,我市大力推进健康来宾建设。目前,全市每千人口床位数6.88张、执业(助理)医师2.29人、注册护士3.15人、卫生技术人员8.09人;居民人均预期寿命提高到2021年的78岁,总体健康水平稳定向好。医改工作不断向纵深迈进,医疗卫生资源总量持续增加、服务体系不断完善,基本能满足全市人民群众看病就医的需要。全面打赢基本医疗有保障战役,与乡村振兴实现有效衔接,村卫生室人员“空白点”保持动态清零,免费向人民群众提供12类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应签尽签”,大病专项救治率99.9%。民族医药不断创新发展,中医壮瑶医医疗服务体系更加健全,金秀国际瑶医医院建设有序推进。献血事业成绩优异,我市14年间连续七次获评“全国无偿献血先进市”。 就业不愁 稳住最有力的民生保障 5月18日至19日,我市通过与上级人社部门、驻地高校开展线上线下公共就业服务进校园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主题活动,凝聚合力,构建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工作新格局; 6月19日,来宾市2022年易地搬迁就业帮扶专场招聘会、2022年6月份常态化招聘会暨退役军人就业帮扶专场招聘会顺利举行,共吸引1400多名求职者进场咨询交流,现场达成就业意向206人。 “我之前一直从事保洁和家政类工作,这方面的经验比较丰富,不过之前都是打零工,现在想找一家能够长期稳定上班的公司。”该安置点居民廖翠群说。 就业是民生之本。我市大力扶持就业创业,全市上下深入实施就业优先政策,从政策、资金、项目、环境等给予多方面全方位支持,就业帮扶精准有效,为稳住就业基本盘奠定坚实基础。 忻城县作为2022年自治区民政厅改革创新项目试点单位,实施居住地申办低保等社会救助试点工作,方便群众就近申请享受低保政策;象州县大力推进全县低保特困人员“线上+线下”排查,推动社会救助重心下移,防返贫动态监测工作成效明显……20年来,我市累计发放城乡低保金40.92亿元,有效发挥社会救助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中的作用,在“稳就业保民生攻坚战”中牢牢守住民生保障底线。 强化困难群体兜底保障,做好零就业家庭、城市困难群体等人员精准帮扶,全面完善以低保、特困人员救助供养、医疗救助、临时救助、就业救助和社会力量参与的救助新模式。我市始终把人民安居乐业、安危冷暖放在心上,高质量抓好民生工程建设,强化公共服务能力保障,努力让群众看到变化、得到实惠。 20年来,全市累计实现城镇新增就业17.78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在4.1%以内;今年,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115万人,城乡居民大病保险项目覆盖全市220万城乡居民。 一项项民生工程、一件件民生实事,让发展成果惠及每一位百姓,保障和改善民生没有终点,只有连续不断的新起点。在新的征程上,我市将以更加坚定的信心和决心,全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让群众的获得感成色更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