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能唤起学生对学习、对知识的爱,唤起学生的自觉性。要使学生乐于学习,教师就要努力创造良好的课堂教学环境,要把课上得有滋有味,有声有色,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变苦学为乐学,才能提高教学效率。 在“双减”的当下,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运用多媒体激发兴趣 小学生的思维正处于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度的阶段,抽象思维的发展很大程度上借助于形象。因此,这就决定了他们必然对直观、形象、色彩鲜明的事物感兴趣,而多媒体教学可以变抽象为形象,变单一表现手法为多种表现手法。 (一)低年级更直观 在低年级教学中,传统的教学手段一节课可教6~8个生字,利用多媒体可达到12~14个生字。因为多媒体课件可以让新授课时间缩短,练习时间大增,练习形式多样,能帮助记忆,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尤其是色彩鲜艳、形象生动的画面,有利于他们识记。 (二)高年级更形象 鲜明的色彩,逼真的外形,连续的动作,极易引起小学生的注意。例如《桂林山水》一文,学生没有到过桂林,文章中的语言文字难以打动学生,对作者描绘的景物、抒发的感情理解不透。通过多媒体课件,优美画面展现在面前,再加上配乐,学生会陶醉于桂林山水美丽的画卷,有“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之感,他们的自豪感便油然而生。 ★巧设巧引激发兴趣 (一)极具感染力的语言 语文教师要能够运用富有艺术魅力的教学语言,通过绘声绘色的描绘,精辟透彻的分析,具体准确有刻画,使学生身临其境,激起学生的求知欲。例如在讲《千里长街送总理》时,学生很难入境,更难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本课的教学任务,就是要体会文中的思想感情,所以教师必须激发学生的兴趣,让他们与作者有同样的情感,紧紧把握沉痛悼念的感情基调。我用低沉的语调说:“1976年1月8日,一颗巨星在祖国上空陨落了,一颗伟大的心停止了跳动。1976年1月11日下午,首都百万群众自发云集在十里长街上,在一片泪雨与哀哭中向缓缓而去的总理灵车沉痛告别,直到今天,十里长街送总理感人的情景依然清晰地留在人们的记忆里……”教师满怀哀痛之情引入,渲染低沉抑郁的气氛,可以让学生神情专注,感受到老师的情感脉搏,与作者产生共鸣,从而让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 (二)绘画 教师还可采用绘画这一手段激发兴趣。例如教古诗《幕江吟》,教师可针对诗中景色美这一特点,先展示蔚蓝的天空、平静的水面、倒垂的柳树、池里的荷花,再画上日落的太阳,水面一半红一半绿,在荷叶上画晶莹透明的露珠,构成一幅形色兼备的风景图,以此调动学生的兴趣,使他们进入诗人描绘的意境之中。 学生不用死记古诗,硬背诗意及中心,减轻了学生的负担,提高了教学质量。另外,教师可抓关键情节、故事梗概、课文题目等巧设巧引,激发兴趣。 ★课内活动激发兴趣 小学语文教材内容丰富,题材广泛,思想性、趣味性强,教师根据教材内容、题材、知识点等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以此激发兴趣。 (一)表演 1.《奴隶英雄》是一部优秀的剧本,文章情节感人,可让学生表演,加深对剧本的理解,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更好地分析剧本中的人物,培养学生的表演能力。 2.《镜泊湖奇观》一文,让学生扮演导游,带领“游客”乘着这班“旅游快车”,去观赏幻灯片或录像中的美丽景色,这样不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深入理解课文,还能培养学生听说的能力。 (二)游戏 游戏最适合于低年级教学,手脑口眼耳齐动,使学生易获得知识,开发智力,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教师可采用讲故事、猜谜语、找朋友等手段,还可充分利用课间操,激发学生兴趣,消除疲劳,巩固课上所学的知识,一举两得。 ★引向课外激发兴趣 有些教学内容在课上效果不及课外,让学生走出教室,激发学生兴趣,再加上实际操作,观察实物,听他人讲解,兴趣就更浓。 (一)观察实物 如描写一景物,带学生到室外观察,比在教室里想象更好。 例如三年级上册的观察日记。我让学生选择一种自己喜欢的植物,种植在小花盆里,每天按时浇水、晒太阳。一个星期后,植物开始生根发芽。学生亲自见证植物生长的过程,既了解了万物生长规律的奇妙,又激发了对大自然及植物生命的喜爱之情,更培养了他们观察实物的习惯。 (二)亲身体验 1.学生写《国旗在我心中》时,要组织学生参加升国旗仪式,才能把对国旗的崇敬之情写出来。 2.如写《参观×××》,需带领学生实地参观,经过实地考查,听他人讲解,就不难写出作文。 总之,兴趣是开发智力的钥匙。教师要实施素质教育,在课堂教学中“轻负担,高质量”,必须想方设法激发学生的兴趣。 (作者系合山市北泗镇中心小学教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