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虽值深冬,桂中大地依然绿意盎然。远眺,群山迤逦连绵,苍翠如黛;近观,城乡推窗见绿,出门入园。 一幅山清“木”秀、鸟语花香、生态宜居的绿色画卷正在来宾徐徐展开。 建市20年来,我市切实保护好来之不易的绿水青山,筑牢森林生态保护屏障,持续强化森林资源管护力度,让山长绿、水长流;同时积极探索打通“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的转换通道,将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突出抓好木材加工、林下经济、森林康养、森林旅游等林业特色产业,让林业产业发展带动林农增收致富。 展望未来,我市将持续深化林业创新改革,加快涉林实体经济发展,努力以生态“含绿量”提升发展“含金量”,进一步推进全市林业高质量发展,助推来宾绿色发展和经济社会全面发展。 生态提升 打造赏心悦目“绿镜头” 造林绿化,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回望20年发展路,我市围绕国土增绿、森林提质的目标,深入开展城市乡村绿化美化行动,造林绿化工作取得显著成效。 建市20年,全市累计完成植树造林面积453.87万亩,全民义务植树总计达到4862.05万株,森林覆盖率由建市之初的43.35%提高到53.65%,净增10.3个百分点。至2022年,全市林地面积达75.09万公顷,林地保有量稳定在74万公顷以上;森林蓄积量4312.72万立方米,较2012年的2223.59万立方米增加2089.13万立方米。来宾市2016年获评国家森林城市,这项“国字号”荣誉,既是对来宾生态文明建设成果的高度肯定,也是标志着我市林业转向高质量发展的里程碑。 “今年我市已提前超额完成自治区下达的植树造林任务。”市林业局局长覃燕由说,林业系统干部职工不但努力增绿,还努力护绿。今年完成古树名木破硬化192株,占计划任务100%。针对金秀圣堂山上最著名的地标性景观——650多岁的铁杉健康状况不容乐观的情况,2022年4月,市、县林业部门根据专家意见制定古树救护实施方案,为古树“疗伤”,如今古树重焕生机。 据了解,2022年2月,为保护位于新柳南高速公路(忻城段)忻思连接线项目施工红线内的国家二级保护植物喙核桃树,县、市林业部门做了《移植保护方案》上报市政府,经批准,进行移植保护,目前该树在忻城县城关镇初级中学“落户”。 今年我市结合地域实际,稳步推进国家储备林建设。深入落实《广西加快推进国家储备林高质量发展十条措施》,全市共启动国家储备林项目9个,规划面积111.92万亩,总投资97.3亿元,贷款73.4亿元,全区国家储备林建设推进会安排我市作典型发言。 明年我市将继续巩固提升造林绿化成果,主动对接自治区碳汇工作项目,研究推进市级碳汇交易;继续整合林业资源,加大国家储备林建设项目包装力度,提升已备案国家储备林项目建设质量。一场关乎270万来宾人民福祉、永续发展的绿色变革即将开启征程。 资源保护 绘就绿色财富“美画卷” 如果说植树造林是我市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础性工程,林长制则为该基础工程提供制度保障。林长制的推行,使增“绿”不止,护“绿”不休。 2021年,我市开始推行林长制,全市四级林长制体系基本建成,实现山有人管、林有人造、树有人护、责有人担,也实现了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多赢目标,为高质量发展提供了不竭的绿色动能。 2021年,全区林长制工作考核,我市荣获全区第一。2022年,武宣县以林长制推进矿山违法占林问题整改成效显著,在全区林业高质量发展大会暨林长制工作会上作典型发言。 我市还建立“林长+检察长”工作机制,通过不同部门的联动协作,形成保护生态资源合力。与法院签订加强司法审判与林业行政执法协调配合备忘录,建立了大瑶山生态环境保护司法和行政执法跨部门协作机制,进一步增强与检察机关、公安、法院等相关部门联系。及时开展“绿网·飓风2022”专项行动,打击违法采伐林木和违法占用林地行为,保护森林资源。 我市在全区“绿网·飓风2021”和打击毁林专项行动总结暨“绿网·飓风2022”动员部署电视电话会作先进典型发言,来宾市林业局、金秀瑶族自治县林业局、合山市林业局获评“绿网·飓风2021”和打击毁林专项行动先进单位。 当一方林长,保一方生态。林长制的全面推行,为林业资源保护创造了有利条件。得益于市一级高位推进和基层扎实落实,我市的森林防火等工作也得以顺利开展,今年我市无重大森林火灾事故。大瑶山森林重点火险区综合治理三期工程项目顺利竣工验收,在2022年全区林业系统森林防火项目建设管理培训班上作典型发言。 全市森林、湿地、野生动植物资源得到持续有效保护。2002年,全市立有自然保护地5个,2012年增加至9个,2022年增至13个,其中自然保护区5处(含国家级1处,自治区级3处,市级1处),国家森林公园1处,国家湿地公园3处,风景名胜区及地质公园4处。20年来,自然保护地面积从104402公顷增至138233公顷,增长24.47%,国家湿地公园和地质公园类型从无到有,实现了零的突破。2022年,以国家公园为主的保护地体系建设成效在全区林业系统年中工作会议上作典型发言。2022年,在大瑶山保护区内发现马兜铃科植物新种——海明关木通,按照IUCN物种红色名录濒危等级和标准,该种群可评估为濒危种。《大瑶山两栖爬行动物图谱》获得广西十佳科普读物大赛优秀奖,大瑶山森林公园内的银杉公园获得“广西生态文化示范基地”称号;20年来,我市逐渐形成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在保护生物多样性、自然景观及自然遗迹、维护区域生态安全、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林业经济 栽下乡村振兴“致富林” 我市森林覆盖率高,如何点“绿”成金,实现生态富民呢? 我市多点开花,发展木材加工、林下经济、森林旅游、森林康养等产业,将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努力做到“荒山绿起来,生态好起来,人民富起来”,让村民更切实感受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木材加工产业方面,全市2002年木材加工业总产值为225万元;2012年人造板产量达75万立方米,木材加工和造纸产值为28.49亿元;2022年木材加工总产值将超200亿元,规上企业达151家,规上产值对全市GDP的贡献率达14.1%,木材加工产业将实现规上企业突破100家、规上产值突破100亿元的“双百”目标,是全市首个实现“双百”目标产业。我市林产工业工作成效,在自治区政府办公厅组织召开的广西现代林业产业示范区创建工作暨高端绿色家居产业发展现场会及全区林业经济运行调度会上作典型发言。 一片绿水青山就是一个“绿色银行”,一个特色产业发展就是农户一份实实在在的收入。近年来,我市做强林业特色产业,让郁郁葱葱的山林淌金流银,实现“绿色颜值”和“金色产值”共赢。 林下经济发展方面,2012年全市林下经济产值为4.06亿元,2022年预计林下产值达60亿元。2021年全区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暨林下经济发展现场推进会在金秀瑶族自治县召开,金秀经验获自治区林业局简报推广,2022年,金秀获首批“广西林下经济示范县”称号。 森林旅游方面,旅游人数由2003年的2万多人次增加到2022年的600多万人次,实现收入超30亿元。金秀瑶族自治县荣获“全国森林康养基地试点建设县”称号。 如今,绿色群山已成为老百姓的幸福靠山。 以生态“含绿量”提升发展“含金量”,我市将继续深入实施林业经济增量工程,大力发展林业产业,建设“绿色银行”。 追青逐绿山水间,大美来宾多锦绣。站在新的起点,我市林业工作将开启新篇章、新征程,继续牢牢守好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稳步扩大绿色总量,提升绿色质量,释放绿色效益,守护绿水青山、挖掘“金山银山”,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在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大步迈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