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晋时期的文学家左思写了一部《三都赋》,因文华甚美,脍炙人口,为世人广泛流传,风靡一时,招来众人竞相传阅,纷纷抢先买纸抄录阅读。由于抄写的人实在太多,京都洛阳的纸价持续上涨。后来,人们就用“洛阳纸贵”这个成语来比喻著作有价值,风行畅销,同时也反映出人们崇尚读书的良好风气。 自从开始接触书的那一天,我就爱上了读书。 记得上小学时,老师为了鼓励我们多读书、多背书,在教室的墙角设置奖励栏:谁背出一篇课文,就在名字对应的方格里贴一面小红旗。我们都想得到老师的奖赏,因此每天早、晚读书声琅琅。在班里,我是获得红旗数最多的一个。 进入初中,学校没有图书室,课外阅读的机会也很少。只要有同学带来一本连环画,都会争抢着看。一本课外读物在班上一个接一个地传阅。实在想读课外书的话,就约上几个好友,溜到街上的书摊,花上2分钱阅读一本书,读完一两本就急忙赶回学校上课。那个年代的学生,裤袋里有一两毛钱已经是“奢侈”了。当时,我是把零用钱都花在了读书上。 那时候,能读到的书我都尽量去读,能借到的也厚着脸皮大胆去借。农村出生的男孩子都要替父母放牧,而放牛是一件既烦闷又开心的事:不管是刮风下雨,还是晴天烈日,都要赶着几头水牛去野外吃草;但也是清闲的活儿,在广阔无垠的原野上,一群孩童可以尽情地玩耍。趁着放牛的空闲时间,我向哥们儿借来《三国演义》,倚靠着高大的树根,躺在软绵绵的松叶上,津津有味地看书。深蓝的天空中,白云轻悠悠地漂浮,鸟儿在树枝上雀跃、鸣叫,似乎在给我伴奏;牧场里的牛儿时不时地哞哞几下,小牛犊奔来跑去,多美的情景啊。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这些诗句是开篇词,我念了几遍,就能够背诵下来。“桃园三结义”“煮酒论英雄”“三顾茅庐”“舌战群儒”等精彩的故事情节映入眼帘,引人入胜。置身树林,我读得如痴如醉,巴不得水牛在水里泡久一些,甚至牛去偷吃庄稼时,就喊年纪小的同伴帮忙驱赶。就这样,我在山坡上第一次读完了《三国演义》。 上世纪九十年代,我到县城念高中,学校依然没有开办阅览室。双休日,我们不回乡下的老家,倒是与几位同学经常光顾武宣县水电大厦的“小书屋”看书,一待就是半天。到了下班的钟点,管理员阿姨知道我们是学生,也不叫我们走,在一旁静静地陪着我们。直到一位同学提醒,我们才离开。后来,大家达成默契,按时来、按时离开。如今的“小书屋”已变成了“工会爱心驿站”,依然传递着便民服务的宗旨。 跨入大学,读书的条件很充足,也是我课外阅读的黄金时期。学院的藏书量繁多,阅览室按时开放,只怕自己挤不出时间借阅和看书。那时候,我成了图书馆、阅览室的一名常客,工作人员对我非常熟悉。我涉猎的书籍范围广、数量多,可以说是包罗万象。这期间,我养成了读书摘录的习惯,喜欢的词语、句子、段落全部记录下来,有的摘录还写上自己的思考、体验,而且凡是借阅过的书刊名称我都一一作好记录,一并收藏好。闲暇之时,随意翻阅,感悟仍然至深。 直到走上讲台,在二十多年的教师生涯里,我深刻的感悟到读书学习是教师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古代雅典著名政治家梭伦说:“活到老,学到老。”孔子曰:“学而不已,阖棺而止。”古人云:“人非生而知之,学而后知不足,圣贤由学而成,道德由学而进,才能由学而得。”由此可见,读书学习极为重要。 教师应该把读书学习当成是生活的一种方式与习惯、一种追求和享受,更是一种责任。教师勤读书、勤学习,汲取养分,充实大脑,丰富自己;善于把“俯而读”与“仰而思”结合起来,读学并行,学思并重,寻求得修身之本、为人之道、成事之要,掌握到教育教学之技能。这样,才能拥有知识的“长流水”,才会源源不断地给学生“一杯杯水”。 岁月不居,时节如流。生命一天天地在书墨中濡染,一种灵魂的书香味在你的心灵中生发,飘逸四散,你会感到甜润、舒畅和富足。让读书成为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粮,让我们在书海中漫步一生一世。 (作者系武宣县实验初级中学教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