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腌制好的古榕酸色泽诱人。(受访者供图) 
清洗好的豆角在阳光下晒干。 
晒干的豆角卷成小把。 
将豆角放入酸坛腌制。 
开坛取酸。 
古榨七宝。(受访者供图) 《皇帝内经》有云“天食人以气,地食人以味”。每个人生活在世界上,都有赖于大自然的馈赠,我们所需要的所有营养物质,都可从自然界获得。“酸”是实打实来自大自然的食物,也是最容易获取到的食材。 关于“吃酸”最早可以追溯到两千多年前。《诗经》中曰:“中田有庐,疆场有瓜,是剥是菹,献之皇祖。”庐和瓜是蔬菜,“剥”和“菹”是腌渍加工的意思。《说文解字》中解释“菹菜者,酸菜也”。可见自古以来,人们就形成了吃酸的习惯。 “酸不离桌”,在象州中平人的日常生活中,具有开胃、促食、解腻、利消化等特点的酸品,是餐桌上不可或缺的一道特色佳肴。一日三餐特别是早、中两餐,当地人常以辣椒伴酸佐粥。逢年过节吃了油腻的鸡鸭鱼肉,往往以酸解腻,增强食欲,促进消化。每当有客人来访,好酒好菜上桌之时,好客的中平人还会掏一碗自家腌制的酸给客人品尝,以开胃解腻。 中平镇山清水秀,物产丰富,一年四季盛产时令蔬菜,如芥菜、青菜、头菜、空心菜、豆角、子姜、萝卜、木瓜等,都是中平人酸坛中的绝佳选择。 这些时令蔬菜经洗净、晾晒、搓拧后,有的卷成一个个椭圆形的小把,有的直接入坛,加以适量的盐、辣椒、蒜头、姜、酒或糯米甜酒入坛密封,快的10多天,慢的一两个月即可食用。若是不开坛,腌制一两年更香脆可口、酸辣开胃。 四季盛产的芥菜、豆角、萝卜、木瓜、辣椒、蒜等蔬菜,除了满足群众日常生活所需,余下的可以腌制成酸。在冷冻保鲜技术尚未普及的过去,中平镇每家每户都备有若干个或大或小的酸坛,一些时令蔬菜经巧妇之手,以传统手工工艺入坛腌制,方能保存下来,供长年食用。 中平人吃酸,喜欢以干酸配青椒加蒜泥、水酸配干椒加蒜泥,拌匀为佳,佐粥佐饭均宜。当地民谚有“食酸送(佐)粥,吃饱喝足”之说,讲的就是酸与粥的绝配。 能否腌制一坛好酸,早已成为当地人评判一个妇女是否能干、是否贤惠的重要标准之一。哪家新来的媳妇不会腌酸,或腌酸不好吃,要赶快向有经验的家婆或妯娌学习,以免被婆家和邻里瞧不起。土生土长的中平人冼燕菁,自幼传承祖母、母亲的腌酸手艺,腌得一手好酸。 2016年春,冼燕菁在女儿的鼓励下,注册成立象州县古榕绿园食品有限公司,把农家的一坛坛酸做成产业,销往区内外市场,并注册“古榕祎味”商标。“古榕”是指“古榕之乡”中平镇,这里有悠久的腌酸历史;“祎味”是美好、珍贵、绿色、味香的意思,“祎”与“一”同音,表明手艺精湛,所腌制的酸制品能达到百坛一味、千坛一味的品质。以绿色酸坛为元素的商标,寓意公司要承接好中平镇传统腌酸的工艺,弘扬古榕之乡糟酸文化,让消费者吃上放心安全、纯生态、无添加剂、色香味俱全、有美好回忆的糟酸。 走进古榕公司的生产基地,一股糟酸特有的清香扑鼻而来。在加工厂房内,工人“全副武装”,做好个人卫生,进进出出忙碌着。厂房内格外引人注目的是腌制老坛,各式各样的美味腌酸在坛中缓慢发酵。该公司生产的豆角酸、木瓜丝、萝卜脆等酸制品色泽鲜亮、味道鲜美,具有壮乡的香、辣、脆、爽口等特点,而且保质期较长,便于长途运输,产品畅销区内外,很受消费者喜爱。 据了解,豆角酸、萝卜脆腌制技术已形成广西地方标准《象州豆角酸加工技术规程》《象州萝卜脆加工技术规程》,先后通过自治区市场监管局组织的专家组审定,获发布实施,填补了来宾市特色食品广西地方标准的空白,让象州豆角酸、萝卜脆生产加工技艺得以有效保护、传承与发展。 2021年9月,中国特色旅游商品大赛颁奖典礼在四川省乐山市举行,象州县选送以豆角酸、木瓜丝、萝卜脆为主,包含红糟姜酸、豆豉辣椒姜、辣椒酱等在内的礼盒装中平酸——“古榕七宝”参赛,荣获“2021中国特色旅游商品大赛”银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