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红水河畔,有一位古稀老人,他是手艺的传承者,也是创新的先行者。
这位老人名叫霍健雄,虽年逾古稀,但依然精神矍铄,眼中闪烁着对艺术的执着与热爱。他从小热爱艺术,从绘画、根雕再到水泥雕,在艺术创作中不断创新。岁月流转,他的技艺越发精湛,成为来宾远近闻名的“守艺人”。 如今,74岁的他依然坚守在艺术创作的路上,用双手书写着守艺创新的传奇。 自学绘画,踏上艺术道路 霍健雄从小酷爱画画,读小学一年级时,他第一次翻开学校发的语文课本,欣喜地发现书里有很多漂亮图案。放学后,他问老师要了一支粉笔便急匆匆往家里跑。 “房子的墙壁就是我用粉笔作画的地方,花、鸟、虫、鱼……图案应有尽有。”霍健雄说,因为在墙上到处作画,小时候挨了父亲不少责备。粉笔没有了,他就捡起被烧过的柴火棍,在地上开始学着画《西游记》连环画里的孙悟空。 霍健雄每天都在临摹。放牛时,河流、山水、田园是他描摹的对象;务农时,耕作的农民是他的模特。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他的绘画水平有了很大提升。 1985年,35岁的霍健雄看见一名画师在路边摆摊画迎客松,一幅画卖20多元。 “这种作品那么受欢迎,好像我也能画。”霍健雄心里嘀咕着。回家后,他买了一幅印刷版的山水画来临摹。10天后,他在临摹的基础上加入自己的创意和想法,画出了人生中第一幅山水画。 霍健雄正在创作根雕。 当天,一家新开业的饭店老板对霍健雄的山水画赞叹不已,出价25元购买,还夸赞他的画作“很有灵气”,希望他再帮画一幅。 霍健雄说,当时他在煤矿公司上班,每个月工资仅有30元,而一幅画就可以卖20多元,这极大地鼓舞了他创作的信心。此后,他不骄不躁,认真完成每一幅作品。“要有创新”是他给自己定下的规矩,这也为后来的木雕、水泥雕埋下了伏笔。 1986年,兴宾区平阳镇一名煤矿老板在饭店吃饭时,看到霍健雄的两幅山水画,连连夸赞画得好、有故事。几经周折打听,煤矿老板驱车来到霍健雄家中,请他画两幅山水画,用于收藏。之后,慕名找霍健雄画画的人越来越多,他成了小有名气的画师。 学习根雕,让作品更有创意 上世纪90年代初期,木雕技艺悄然兴起,特别是老鹰的木雕在当时非常流行。霍健雄开始琢磨如何把平面画变成木雕这样的立体产品。 1992年,他花几十元钱买了一只半成品的木雕老鹰回家,潜心研究。他仔细观察分析老鹰的神态、姿势、身上的纹理和色彩,研究透彻后,便开始着手雕刻。 半个月后,霍健雄的三只老鹰根雕作品完成。他拿到柳州的一家商场,委托老板以3000元的价格帮代销,没想到,三只老鹰被一抢而空。 之后,他开始研究做茶桌,先是在茶桌的四个角雕刻,接着在桌面上加入新元素,雕刻鱼、老鹰等动物。 在来宾木雕花鸟协会的一次展览会上,霍健雄展示的茶桌和根雕与众不同,很快就被参观的人买了下来。后来,他开始参加一些绘画、根雕比赛,收获了不少奖项。霍健雄的名气越传越远,许多外地根雕爱好者拿着图纸、木头来找他雕刻各类作品。 期间,霍健雄收了来自全国各地的6名学徒。然而,徒弟学有所成后,大多数从事相关专业不久就转行,这让霍健雄觉得十分可惜。“现在用心做雕刻的年轻人不多了。艺术本身就需要坚持和创新,你只有热爱才能创作出真正的精品。”霍健雄说。 勇于创新,水泥雕刻火出圈 2017年,霍健雄和妻子罗小丽回到兴宾区凤凰镇八一老家盖房。有一天,他发现工人盖房子时,墙上滴下来的水泥形状很有意思,他心想如果可以用水泥来雕刻那就厉害了,因为水泥可以保存很久。 晚上,霍健雄将这一想法告诉妻子,妻子很支持他,说“朽木都可以雕刻,水泥为何不去尝试一下呢?” 霍健雄认为,艺术就需要不断尝试和创新。由于钢筋很贵,他便找来木头,用木头做大号框架,再用水泥填补,水泥雕与根雕不同,虽然都是手作完成,但是水泥雕的难度更大。 栩栩如生的老鹰根雕作品。 “水泥雕刻的要求很高,需要在3个小时之内完成,否则水泥变硬就无法创作了。”霍健雄说,他的第一件水泥雕刻作品是一头趴在树下乘凉的大水牛,以表达对父母深深的怀念,这花了他半个月时间。后来,他尝试用水泥雕刻仙鹤、鲤鱼、猴子、长颈鹿、松鼠……这些作品个个栩栩如生,吸人眼球。 在水泥雕的创作中,霍健雄也曾遇到瓶颈期,在创作长颈鹿时,他一直拿捏不准长颈鹿的身体比例到底是多少。妻子上网帮他查找资料,了解详细数据。后来,霍健雄用水泥雕刻出两个比例协调、造型优美的长颈鹿。 现如今,在霍健雄老家的空地上,可以看到一对“仙鹤”在假山上嬉戏打闹,两只高大的“长颈鹿”在草坪里怡然自得地散步,还有一头“大水牛”趴在树下乘凉……这一个个水泥雕作品吸引了各地游客前来打卡拍照。 “这些雕像太好看了,大城市里都少见,在抖音上刷到视频后,我和姐妹特地从柳州过来打卡。”前来游玩的陈女士说,看视频原先以为这里是个小公园,没想到竟是一个老人用水泥雕出来的作品,令人震撼。 霍健雄雕刻水泥的事被越来越多人知道,现在来宾有好几个景点都能看到他的水泥雕作品。 “他很热爱艺术,喜欢了一辈子,我必须支持他。”妻子罗小丽说,冬天寒冷,在做水泥雕的过程中,霍健雄的手经常开裂、出血,导致他不敢洗手,只能戴上一次性手套来吃饭,即便如此,他仍然在艺术道路上执着前行。 宣传雕刻,期盼传承发展 如今,75岁的霍健雄已有40余年艺术创作经验。穿着工作服、戴着专业的防尘口罩赶制作品,是他的工作常态。在他的工作室里,大到家用沙发,小到桌面的摆件,都是自己亲手打磨。多年来,他雕刻了近千件根雕作品。 孙女霍瑜鹭从小耳濡目染,也爱上了绘画,现在是一名热爱创作的美术生。 “当前许多老手艺日渐衰落,我觉得很可惜。”霍健雄说,为了保护和传承这门技艺,他自掏腰包创作了许多作品,摆在家门口的空地上,免费对外展览,宣传效果显著。同时,他还利用网络媒体等形式宣传根雕、水泥雕技艺,让越来越多的人认识雕刻、喜欢雕刻。 “是这门技艺改变了我的命运,我有责任把雕刻艺术传承下去。”霍健雄说,他会继续创作出更多的水泥雕作品,扩大知名度和影响力,让更多年轻人认识和学习这门技艺,像他一样,通过手艺走上勤劳致富的道路,更好地传承根雕、水泥雕艺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