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假期间,中小学生溺水事件易发多发。在我国,溺水是1岁至14岁未成年人非正常死亡的首位因素。未成年人溺亡事故主要集中在暑假期间。因此,开展防溺水安全教育,尤显重要。 溺水成为1岁至14岁未成年人非正常死亡的“头号杀手”,尤其是暑期溺水事故频发,这背后原因不少。比如酷热的夏天,孩子们喜欢去河流湖泊游泳,而一些危险水体安全隔离措施不到位,增加溺水的风险。从监护人方面来看,很多家长仍然要照常上班,不能回家照顾孩子,这就容易造成监护缺位;一些家长重视不够,存在失职情况;再者,很多孩子是留守儿童与“候鸟儿童”,尤其是农村地区的孩子,他们的父母缺乏看护条件与看护能力,而照顾他们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年龄偏大,欠缺足够的精力与相关知识。与此同时,一些学校的安全教育缺失,学校教育过于重视学习成绩,疏于素质教育、安全教育,学生缺乏起码的自我保护意识与能力。 所以,教育部门组织中小学生(包括幼儿园学生)和家长集中收看预防学生溺水专题节目,就很有必要。但要严防孩子溺水,显然不能止于此。要降低青少年溺水事故发生率,减少悲剧发生,就必须补上各方的责任缺位,补上青少年溺水事故背后的安全短板。相关部门要强化预防溺水教育,学校也要加强安全教育,让孩子们自觉远离危险水体,让他们掌握自救互救技能。各乡镇要创造条件,开展游泳技能培训,建设对未成年人免费开放的游泳馆等。对于一些危险水域,要明确责任部门,采取栅栏隔离、视频监控、定期巡逻等方式,让未成年人远离危险水域。另外,家长要履行职责,承担主要的监护责任与教育责任,避免孩子到危险水域游泳。地方相关部门要督促家长有效履职,对失职的监护人,依法采取强制性与惩戒性措施予以惩治,让家长尽好自身应尽之责。 补上各方责任缺失,全方位补齐未成年人溺水的安全短板,做到未成年人安全防护无死角、无盲区,对未成年人进行层层保护,才能筑牢青少年防溺水安全防线,为他们织牢溺水“防护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