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村民乘船过河。

村民出行更钟情于家门口的渡船。
在兴宾区迁江镇大力村上滩屯,一条清水河穿流而过。1996年,从村干部位置退下来后,巫云飞接过父亲的“接力棒”,成为第五代摆渡人,为村民出行提供方便。没想到,这一干就是26年。 今年1月15日,巫云飞因病离世,“接力棒”传到了儿媳妇李曼荣手中,她决心成为第六代摆渡人,为来来往往的村民摆渡撑船,在悠悠清水河上“船”承好家风。 “我家公常说‘船不能停’,他最放心不下的就是村民和孩子。”谈及巫云飞,李曼荣回忆道,“如今我接过‘接力棒’成了摆渡人,只要群众有需要,我就会一直坚守下去,为村民服务。” 1、相同抉择 摆渡船只不能停 年初,一个意外打破上滩屯村民平静的生活。 摆渡人巫云飞因身患疾病倒下,上滩屯渡口不得不停摆。不久后,巫云飞因病离世,摆渡一停就是半年。 “虽然水泥路修到家门口,但绕行的时间太长,村民更钟情于家门口的渡船。”上滩屯村民卢景育告诉记者,驱车沿水泥路到河对面的迁江工业园区、农贸集市、学校等,需绕行25公里,花费1个多小时。无人摆渡给村民出行带来极大不便,半年来,卢景育很少到迁江街买菜。 “刚开始那几天,电话一个接着一个。”李曼荣回忆,巫云飞因病停止摆渡的前几天,很多有急事需要过河的人纷纷打来电话,她和丈夫只能一一耐心解释。 1月15日,巫云飞因病离世。摆在李曼荣和丈夫巫开勇面前的问题是:是否接下摆渡这个活儿? “心里不够坚定,毕竟干这个赚不了什么钱。”李曼荣坦言。但是听到街坊邻居谈论,因为无人摆渡,在迁江工业园区上班的部分村民被迫“离职”,一些家庭只能让孩子换学校读书时,李曼荣于心不忍。家公的谆谆嘱托“船不能停”言犹在耳,她便与丈夫商量,决定把家公“为人民服务”的精神传承下去。 夫妻俩一拍即合:不停船! 就这样,李曼荣毅然接过巫云飞的“接力棒”,开始了第六代摆渡人的坚守。 2、破解难题 自费考取船员证 决心已下,一个现实问题却摆在面前:李曼荣没有船员证。夫妻俩商量决定,丈夫继续做好原有的工作,李曼荣辞掉在迁江华侨农场月薪5000元的工作,回村专心摆渡。 “没有船员证、船舶驾驶证等证件是不允许开船摆渡的。”李曼荣告诉记者。决定的事情就要快干、干成、干好。巫云飞离世后,李曼荣在数月时间里,先后自费考取内河船舶船员培训合格证、中华人民共和国内河船舶船员适任证书、船员服务证、船舶驾驶证等证件。 在李曼荣家里,记者看到开船摆渡所需的各类证书,一应俱全,崭新的日期,与巫云飞正准备年检的各类证书正好衔接起来,仿佛一切都是冥冥之中,早已注定。 6月初,李曼荣迎来首次开船摆渡。“第一天只有20块钱的收入,稀稀拉拉几个人坐船。”李曼荣说,虽然过河的人很少,但自己内心已经坚定,必须把摆渡坚持下去。 “拉一趟就一两个人,岂不是连油钱都赚不回来?”面对记者疑问,李曼荣说:“没什么亏本不亏本,就算只有一个人过河,也要把船开好。” “既然决定做好摆渡传承,就无所谓大富大贵。守在家乡,为村里的群众服务,我觉得很幸福。”李曼荣说。 “摆渡不赚钱,只是方便群众而已。”上滩屯村民欧少云说,“我们乘坐摆渡船,三五分钟即可到达对岸,下船后到迁江工业园区、农贸集市、学校只需15分钟。” 3、家乡榜样 良好家风代代传 如今,巫云飞离开了熟悉的渡口,取而代之的是儿媳妇李曼荣。熬过了最艰难的日子,李曼荣沉下心,开启了人生新方向。 风雨摆渡人,安全须记心。“安全是第一位,家公摆渡26年,无一例溺亡事故。”李曼荣丝毫不敢怠慢,每次村民上下渡船,她都不厌其烦地提醒“安全第一”,并帮助大家穿好救生衣。渡船上的安全措施也都做得一丝不苟,救生圈、安全标志等按标准摆放,认真管理。 上滩屯村民欧少富表示,李曼荣接过摆渡“接力棒”,无私奉献的精神令人钦佩、让人感动。 “他们家是我们村的榜样和骄傲。”迁江镇大力村党总支部书记、村委主任徐正全表示,全村党员干部和村民都要学习他们无私奉献和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在今后的工作中以高度的责任心、较强的执行力,做好村委各项工作。 记者采访期间,不时有电话打进来,李曼荣打完电话后,总是不好意思地说:“我先渡个人过去,麻烦你们稍等一下。”接着便赶往渡口渡人去了。 “只要群众有需要,我就会一直干下去。”正准备结束采访,李曼荣电话又响了起来,穿戴救生衣、检查、起锚、发动……李曼荣熟练地操作着船舶,将焦急的村民,以最快的速度送到清水河对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