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航拍内城屯复古壮家旅游民宿一角。 “桂布白似雪,吴绵软于云。布重绵且厚,为裘有余温。”壮锦工艺之精湛、色泽之炫丽,令唐朝诗人白居易都忍不住为其赋诗称赞。6月13日,记者寻着潺潺流淌的大王凌泉水,踏上干净的青石板小路,嗅着糯玉米香,走进壮锦发源地之一——忻城县城关镇板河村内城屯,领略壮锦家乡之美。 脱贫攻坚战收官,开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如何带领村民从“温饱”奔向“小康”,成为板河村驻村干部的心头大事。第一书记姚艺临看着其他乡村,靠着自身优美的自然环境吃上了“旅游饭”,心里也打起了发展旅游业的“小算盘”。内城屯旅游资源得天独厚,有“莫曼岩”“大王楞”“盘古”等民间故事和号称“忻城可可托海”的蓝色果西水源,周边还有荷花池、玉米地、水果园等可提供参观和采摘的好去处,旅游条件不比其他村差。 可要怎么挖掘当地特色优势,从一众乡村旅游度假村中脱颖而出?姚艺临想到了莫曼壮锦。相传,从前板河村有一位叫莫曼的姑娘,看到棉花树上蜘蛛网挂着的露珠在阳光的照射下呈现多种颜色,于是得到启发,找来颜料把纱线染色,改进图形设计,织出了彩布。此后,越来越多色彩斑斓的土锦流向市场,板河村因此成为壮锦发源地之一,当地壮锦发展从宋代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同时,板河村内城屯也是忻城县土司水街源头,是土司文化的延伸和传承点之一,历史文化资源丰富。 “我们将基础设施完善后,通过制作宣传栏、道路美化、建筑墙绘等方式,对民居风貌进行改造提升,做到有特色、有文化、有规模。”姚艺临告诉记者,内城屯的风貌提升长效机制健全后,村民出力出地,并联合村内龙头企业出资,依托千年壮锦历史底蕴和土司文化优势,为乡村旅游注魂。 村里道路两旁的织锦雕像,民房外墙彩绘的壮锦花样,文化广场上古代进贡献锦壁画……在板河村,壮锦元素几乎覆盖每个角落。正在紧锣密鼓建设中的复古壮家旅游民宿,借鉴莫土司衙署黑瓦白墙、马头翘角的设计,在山峦叠秀、碧水竞流间彰显壮乡人民的民族智慧和文化自信。 “民宿改造预计今年7月底完工并开放经营,届时这里作为当地主要发展乡村旅游的切入点,不仅能实现部分村民家门口就业,还能带动周边糯玉米的销售,增加农户收益。”姚艺临告诉记者,目前板河村已完成旅游区民族化改造、游客服务中心、农家乐等建设,并在2015年获评自治区级四星级乡村旅游区,整个村庄旅游从业人员达60多人,从事农家乐经营的农户有5家。他表示,接下来将在内城屯修建中丝壮锦长廊,设置壮锦陈列室及织锦体验区,创立中央定点帮扶板河村品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