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通过19篇访谈稿,再现习近平从15岁到22岁这7年梁家河插队知青的峥嵘岁月。从学生到农民再到大学生这段时期,是习近平同志三观形成的重要时期,这一时期与人民群众血肉相连,为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打下坚实的实践基础、深厚的经验积累和由此而来的深邃理论思考。通过通读全书,更加了解习近平总书记的过去和现在,更加深入全面、历史地认识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确立习近平总书记党中央核心、全党核心地位的重大意义,更加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一、伟大思想来自解决人民群众殷切期盼的实践之中 习近平同志刚到梁家河插队时年纪不大,来自家庭的教育,使他有一颗爱党、爱国、爱人民之心,胸怀家国天下,始终坚持学习,与人民群众打成一片,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和爱戴。在梁家河期间,习近平同志认真学习、再学习的精神使我深深感动,每天晚上大家都睡了,他还点着小煤油灯看书学习,在这期间无论条件如何艰苦,他都博览群书,学习方法更是通过对比求证,纵横交叉学习,使自己的知识储备得到极大提升。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机会永远是给有准备的人。在这期间,习近平同志不光是单纯地学,还把学到的知识与中国的命运、党的使命紧密相结合,为自己以后的理论功底打下坚实的基础。 没有人能够随随便便成功,伟大思想来自千锤百炼。今天的我们,在很多时候会因生活的不如意、工作的不顺心,对生活工作产生抱怨,感觉自己明明都已经很努力了,但为什么还没有达到自己的期望。通过阅读本书,与领袖的成长经历相对比,明白我们的努力只是自己认为已经够努力,事实上与工作、生活需要达到的目标还差得很远。当时连吃饱肚子都困难的时代,习近平同志始终没有放弃学习,没有浪费一寸光阴。今天的我们,除了满足于眼前工作,对党的事业、民族伟大复兴的认识和思考是否足够。习近平同志在梁家河时认真学习并且把服务群众做到两相结合,有一段时间他认真地讲,我这辈子在这里做一名农民就好,不是他没有远大的抱负,而是反映出他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和始终坚守初心的高尚品格。把人民的疾苦看在眼里、挂在心上,想着解决办法,真抓实干做实事,通过一些小事积累而形成伟大的思想,养成为人民服务的优秀品格。他在人民中找到解决困难的办法,在人民中找到适合中国发展的方向和道路,在人民中形成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深邃理论思考。 二、坚定的政治品格来源于对党的无限忠诚 习近平同志在梁家河插队期间,和其他知青一样努力拼搏、积极奋进,为改变陕北老百姓的境遇和生活状况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实事和好事,由于受到父亲“问题”的牵连,他的这些热情最初并未得到支持和肯定,甚至还受到漠视和怀疑。但习近平同志没有因为不被理解而自暴自弃,也从来没有放松对自己的要求,更没有放弃对党的追求、对人民情怀的执着,一如既往地坚持做好自己的事,做好每一件小事。他多次申请入党,却迟迟得不到批准。别人做事是从“零”开始,习近平却要从“负数”开始。残酷的现实没有使他消沉,反而让他形成更为沉稳顽强的性格,比同龄人更具有刻苦的学习精神和拼搏奋进的意志。当年和他一同去插队的许多知青,因为受不了农村的苦,只待了几个月就想尽办法离开,而他却选择在磨难中扎根农村。 在那个艰苦的年代,要过四关,这不只是身体上的关更是精神上的关,之所以能过得了这些关,这与习近平对党的信仰有很大的关系。他从小就接受红色家庭的教育,接受的就是一心为党、一心为人民的坚定思想,在面对困难时,不是选择逃避,而是坦然地面对困难、克服困难、挑战困难、解决困难、战胜困难。思想的火花一经点燃,就会在不知不觉中生根发芽,这火花闪烁的是他对政治的无比坚定,闪烁的是他对党的无限忠诚。没有远大的理想,没有坚毅的品格,是不可能在这种艰苦的环境中留下来并且深深扎根于人民之中。正是这种融入到农村,融入到人民之中,对今后深邃的伟大思想奠定了基础。反思当今,在乡村振兴中,我们很多干部驻村做第一书记,有些人讲没有事做,混一天算一天,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这种混日子的党员干部,其实就是政治品格不坚定,忘记了初心和使命。作为一名党员领导干部,要以习近平同志在梁家河扎根人民的精神,做好工作服务人民,为党奉献为党分忧。 三、做实事做好事体现对人民的真情真爱 1972年到1973年这两年,习近平开始认真思考接下来的路,当时他就决定在梁家河扎根,要留在这里为老百姓干好事,自己的路自己走,自己的事情自己干!就在这样受到挫折的情况下形成了自己的世界观和价值观。他想得最多的不是自己的前途,而是怎么能做好村里的工作,怎么能让群众的生活好起来。他当了村支书后,可以完全用延川方言跟大家交流,他组织群众修水坝、建沼气、办代销店、铁业社、缝纫社、打水井、办磨坊等等好事实事,让群众得到实惠,让群众的生活逐步得到改善。这源于他亲身体会到农民生活面临的难题,也源于他平时的观察和思考。他敢于实践,敢想敢干,也能干会干,能把想法变成现实。 这些都是他发自内心地想做一些实实在在的好事实事。这些事情反映出习近平的为民情怀在梁家河时期就已经养成,他做工作讲方法,会做群众思想工作,把群众当成自己的亲人来对待,这种最朴实最真挚的情感是发自内心的,对人民始终是真情真爱。任何时候都不能脱离群众,任何时候都要到群众中去,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把党组织最末梢的村党支部书记做到群众的心窝里。作为新时代的领导干部,脱离群众是我们最大的危险,现在有部分党员干部当了领导就认为自己了不起了,高人一等了,把领导职位当成了封建社会的官老爷,一讲到深入群众就逃避,干工作做表面文章,写汇报材料花团锦簇,这些现象在一定范围还是存在,教育引导这些干部要从灵魂上撼动。群众工作无小事,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只有扎扎实实做好为人民服务的各项工作,得到人民的认可,才能够在新时代新征程上有所作为,有所贡献。 通读全书,是对自己党性的一次检阅,是对自己灵魂的一次拷问,更是对自己服务人民的态度和决心的洗礼。追随习近平同志七年的知青岁月,认识到自己的不足,找到自己今后的努力方向,使自己初心更加坚如磐石,使命更加光荣。在今后的工作生活中,将时刻以习近平总书记的高尚品格、坚定政治信仰和为民情怀要求自己,向领袖学习,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道路上做得更好。 (作者系第五届来宾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专家库特约理论专家、来宾市党史专家、来宾市地方志专家、中共来宾市委党史研究室副主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