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武宣县城东新区与旧城区、仙湖公园、七星湖体育综合体相映成趣,构成一幅山水滨湖城的美丽画卷。
站在武宣县城黔江西边的双狮山顶,鸟瞰东边的城东新区,鳞次栉比的高楼映入眼帘,七星湖体育综合体人工湖与旁边的村庄田野、远处的山峦云层构成一幅美丽画卷。 2012年,武宣县积极推进城东新区建设,土荫塘村被政府纳入“整村征收和搬迁推进”的范围,村民纷纷响应号召,签字搬出村子,让地给开发商统一规划并开展基础建设。时光荏苒,10年后的今天,城东新区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聚力再造一个“新武宣” 武宣县城,黔江环城而过,旧城区基础设施落后,随着人口增多,城市管理滞后、交通拥堵等诸多问题日益凸显。为突破城市困局,武宣县把城东新区列为城建“东进、南接、北扩”战略性发展的一项重大工程,作为全县的“一号工程”来抓,力争用3至5年的时间建设好城东新区,用5至8年时间实现再造一个新武宣的目标。 2012年1月9日,县四家班子领导召开会议,围绕“再造一个新武宣”主题研究项目的可行性,征求合理化建议。根据区、市城建发展规划以及《武宣县城总体规划(2008—2030)》,作出了把武宣建设成为来宾乃至柳州、贵港副中心城市的定位。 为建设城东新区,该县聘请国内知名设计单位的权威专家、院士参与规划评估论证,高标准编制完成了县域一体规划、县城整体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三个修建性规划,形成了系统完整、功能互补、覆盖城乡的规划体系。工程指挥部多次组织电力、通讯和自来水、燃气管道等职能部门,对新区管线配套工程规划设计方案反复讨论、修改。总的规划是,以位于县城东面的土荫塘村为新区开发重点,总面积8.05平方公里,其中水域1.64平方公里,建设用地7.4平方公里,规划人口10.8万人。 城东新区华丽变身 随着大藤峡水利枢纽工程开工在即,为武宣城市建设实施“东进、南接、北扩”战略性发展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城建、国土等职能部门分析,土荫塘村约有1000多人,涉及土地面积近4000亩,建设城东新区,首先要安置好土荫塘村搬迁户。 根据“政府引导、群众自愿、让利于民、和谐征拆”的征地工作准则,武宣县推行“整村推进、全征全拆,全员安置”举措,举全县之力推进新区征地拆迁及建设工作。与此同时,采取“市场运作,同步建设”的方式,通过融资解决用地指标。先后与广西裕达集团、广西地产集团等企业签订合作框架协议,开发建设大型购物中心、配套设施达到五星级要求的商务酒店、商住楼等大型建筑。城东新区的小学、幼儿园、农贸市场、超市、医院等配套设施也先后建成。 从仙湖路骑自行车到城东新区,用时不到8分钟,一座座鳞次栉比的高楼、一个个各具建筑风格的住宅小区映入眼帘。10多年前的土荫塘村,如今摇身一变成了都市里的“新村”,可谓“土鸡变凤凰”。 走在宽大笔直的七星大道,四车道公路不比大城市差。道路两边的商业住宅小区、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小区以及县直单位、学校、医院、公园、广场、酒店、超市等,依次映入眼帘。 城东新区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土荫塘村群众也开启了新生活。村民江耀冬抓住商机,在城东新区东环路边的自家商铺门面开了一家“林氏家居店”,经营各类沙发、餐桌等,凭着灵活的头脑,日子越过越红火。“城东新区建设后,我们住进了政府统一规划的新房,还分到了商铺,开始走经商之路。现在有的门面出租,每月还有一定的租金收入。”江耀冬感慨地说,城东新区的建设,他们既是见证者,也是受益者。 夜幕降临,华灯初上。漫步在城东新市民广场,暖风吹来,伴着公园紫荆花飘来的花香,沁人心脾。在市民广场和仙湖公园,吃过晚饭的居民三三两两在休闲散步。这边,有人组队跳广场舞、健身操;另一边,几个音乐爱好者架好音响设备,开始一展歌喉。“我的家乡是美丽的仙城,百崖大峡谷彩云升腾,五马拦江如诗如画,人间仙境留住了千古仙人……”一首抒情歌曲《梦回仙城》,让人们对如诗如画的美丽武宣心生向往。 城东新区建好后,广场和公园相继完善篮球场、路灯、健身器材等基础设施。近两年来,该县在仙湖公园栽下了一批批火焰木、洋紫荆、白玉兰、桂花、桃花、榕树、黄花风铃木等树种,进一步提升城市品位。人们在仙湖公园一边散步一边欣赏花开花落,赏心悦目,心旷神怡。 现在,广场和公园里绿树成荫,每逢花开季,城东新区的高楼大厦与公园里的花海相映成趣,让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愈加充实。“城东新区建设后,土荫塘村安置户搬迁到新区,过上了城市生活。想起当初进村宣传时,村民对我们的工作都给予了理解和支持。”谈及这一系列变化,家住城东新区的武宣镇文化广播电视站退休干部庞国晓说。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城东新区的建设带动了武宣旅游业的发展。如今,武宣县借势大藤峡水利枢纽工程变身“滨湖城”,先后兴建了风雨桥、大藤峡武宣阳明文化公园、仙湖公园、汽车露营基地等,旅游观光业风生水起。 幸福小区与“幸福市场” 土荫塘村华丽蜕变为城东新区,不得不提幸福小区,这是大藤峡水利枢纽工程库区武宣县易地扶贫搬迁主要集中安置小区之一,安置楼的第一层是“幸福市场”。 2018年12月24日上午8点,备受关注的政府重点菜篮子工程——幸福市场农贸市场正式开业,有效解决了周边几个大型居民小区及附近村民买菜难的问题。幸福市场位于城东新区中心地段,周边常驻人口约5万,附近有学校、医院、银行、酒店、建材市场以及多个小区,不仅为居民生活和学生上学带来便利,也为商人带来商机和财富。 为抓好易地扶贫搬迁工作,武宣县围绕“三个确保”,即确保搬得出、确保住得下、确保富得起,采取“一户一帮、一户一策”的帮扶方式,多措并举拓宽搬迁户创业就业渠道。落实每户1人以上有劳动能力且有就业意愿的家庭成员实现稳定就业,全力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后半篇文章”。 同时,为解决搬迁户就业问题,方便居民生活,该县在建设幸福小区时,配套建设了幸福市场,摊位免费供搬迁贫困户使用三年。 “我家在2017年10月被列为建档立卡贫困户,经过政府、村委、帮扶人的帮扶以及自己做育婴师的努力,2018年终于摘掉了‘穷帽子’,光荣脱贫。在黄茆镇政府的关怀下,2017年12月我家被纳入易地搬迁对象,搬到了县城易地搬迁幸福小区生活,县政府还在小区里给我找了一个60平方米的门面,免租三年,为我搭建了创业致富的平台。”住在幸福小区的黄茆镇周眷村易地扶贫搬迁户梁信玲说,2018年底,她在幸福市场南面开了一家养生馆,主营育婴、月嫂培训等业务,生活越过越好。 据了解,“十三五”期间,武宣县在县城裕达小区、幸福小区两个安置点安置易地扶贫搬迁对象455户1896人,实现搬迁入住率达100%的目标任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