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的忻城,田间地头、农户家中、工厂车间……处处呈现一派热火朝天的繁忙景象。 忻城县曾是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如今是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如何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确保农民持续稳定增收?该县始终立足于农业大县的实际,着力筑牢产业基础,合理促进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激发群众创业激情,产业、就业、创业“三业”齐驱,不断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走出一条忻城特色的乡村振兴新路子。 2023年,全县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929元,同比增长7.2%;脱贫人口人均纯收入为15521.18元,同比增长13.1%。 抓产业强基础促增收 眼下正值春茧采摘上市时节,在红渡镇红渡社区下镇屯蚕农黄海燕的家门口,工人们正在摘茧、选茧、装袋、过称,个个忙得不亦乐乎。望着一袋袋白蚕茧变成了“红票子”,黄海燕的笑容更加灿烂。 “今年春茧的产量和质量都不错,且每斤鲜茧稳定在27元左右,我家已卖了两批,都是几百斤以上,共计收入2.3万元。照此行情,今年有望突破20万元收入。”黄海燕乐呵呵地说,她家每5天出一批蚕茧,一年可养10-14批,每批养2张小蚕,聘请5名工人,一年除去小蚕成本和工人工资,养蚕收入有十几万元。 桑蚕产业是忻城县五大特色产业之一。近年来,该县紧紧围绕“打造全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产业振兴样板县”目标,依托国家政策倾斜、粤桂协作以及中央定点帮扶的有利条件,不断加大产业投入力度,做强桑蚕、糯玉米、育肥牛、育肥羊、优质稻等特色产业,推动农村一二三产融合发展,以产业兴旺引领乡村振兴。 2023年,全县桑园面积25.32万亩,养蚕户达7万户,发种量99.65万张,鲜茧产量4.2484万吨,产值23.6亿元,桑蚕产业产值占全县农林牧渔业产值的29%。 抓就业保民生促稳定 4月18日,在思练镇易地帮扶搬迁安置点鸿源小区的佰成皮具有限公司,140多名工人正在生产车间里忙着加工皮包手袋。 “除了皮具公司,鸿源社区还有生产加工螺蛳粉、服饰、床垫、运动器材等产业的企业落户,让500多搬迁户在家门口实现就业。”鸿源社区第一书记莫会萍说。 在忻城县,建立帮扶生产车间已经成为稳就业、保就业的重要一环。近年来,该县深入开展防止返贫就业攻坚行动,通过引进企业、提供公益性岗位、举办专项招聘会、粤桂协作劳务输出等举措,打好就业“组合拳”,端牢民生“大饭碗”。截至今年3月底,全县共实现就业人数14.29万人,其中到区外务工60613人,在广西区内、县域内就业82292人。 “保就业就是保民生。”忻城县人社局局长韦锦春说,下一步,该局将继续紧盯稳就业保就业促增收工作主线,将服务“触角”延伸至社区的零工驿站,与当地“零工市场”互为补充,为众多求职群众和用人单位提供便捷高效的“一站式服务”,帮助农村劳动力在家门口实现就业增收,切实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抓创业激活力促发展 乡村振兴,人才是魂,乡贤回归创业是推动乡村振兴发展的重要力量。为鼓励外出乡贤回归家乡投资创业,切实将“回归经济”作为落实乡村振兴战略重要抓手,忻城县不断解放思想,着力创新举措,努力优化环境,采取“聚贤、引贤、留贤”三项举措,真心诚意吸引在外乡贤返乡创业,助力乡村振兴。 返乡创业青年党员谭超定积极响应号召,2021年返乡与弟弟谭顺杰等人在果遂镇古抗村创办忻城县共利种养专业合作社。该合作社于2022年11月开始投产,主要从事肉牛养殖、母牛繁殖等养殖业,实行“秸秆回收—种植牧草—饲料加工—肉牛养殖—粪尿还田”生态循环肉牛养殖模式。2022年,该合作社获评来宾市级农民合作社示范社。2023年,合作社销售肉牛总收入达75万元,目前存栏肉牛80余头,解决2名脱贫户就业。同时,通过“一对一”、以点带面帮扶指导,带动全村养牛40多户。 在忻城,像谭超定这样的返乡创业人才不胜枚举。近年来,该县深入实施“万才返乡 振兴家乡”系列行动,以人才振兴赋能乡村全面振兴,持续优化营商环境,为返乡创业人才提供政策和服务支持,涌现出开蒙医疗、佰成皮具、共利、盛元等一批优秀企业(合作社),打造了忻城珍珠糯玉米、新圩“隆礼飞鸡”、欧洞黄金百香果、遂意野蜂蜜等一批本土特色品牌,累计吸引3100多名优秀人才返乡创新创业,发展创业项目320多个,带动群众就业5000余名,促进村级集体经济增收720万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