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的心目中,有这么一个人,犹如一朵灼灼如火的玫瑰花,时常让我一想起就感动,并不断激励鞭策着我。 2018年12月29日,一位老教师即将退休。这天,她最后一次参加全校性的升旗活动,上最后三节课,进行最后一次考勤签退。 她在教坛上奋战了35个春秋,酸甜苦辣将成为历史,累累硕果将成为回忆。桃李满天下,是她一生的追求。她就是通挽镇中学一位普通的生物教师、生物仪器管理员曾顺全。 曾顺全老师践行党的教育事业,时刻牢记党的教育宗旨。1983年9月,曾老师通过应聘,被分配到15公里之外的石祥小学任代课教师,月工资仅35元。报到的第一天,她见到了这样一所学校:只有6位教职员工,多数是走教,一百多名学生;校舍临河而建,没有围墙,远离村屯;土木结构的教室,校园地面坑坑洼洼,杂草丛生;课桌板凳七拼八凑,泥沙式的球场放置着东倒西歪的两副篮球架,这是全校性的活动场所。每当太阳落山,整个校园便陷入黑暗寂静。刚调到学校的教师,有的闹着调走,没有办法调走的代课教师只好弃教下海,另找门路。正值青春年华的曾老师又怎么能安得下心?她思绪万千,夜不能寐。当她看到孩子们一张张渴望知识的笑脸时,她动心了,暗下决心:为了孩子们,我要留下来,为山区教育多作贡献。 从此,她起早贪黑为教育忙碌,利用星期天开荒挖地种菜种瓜,也种苞米、红薯,安心扎根山区学校教书育人。为获取更多的教育知识和教学手段,1985年9月,她考取武宣县教师进修学校,继续进修。在学校,她像海绵一样不断汲取知识的乳汁,为今后的教育工作打下了坚实基础。毕业后,她回到久别的石祥小学继续任教。无论是关爱学生,还是家校联系,或是教育硕果,她都深受师生和家长好评,为山区的教育奉献了青春和才华。 1990年9月,婚后的曾老师随丈夫调到武宣县最南面的尚满小学任教,这里的校园环境也异常艰苦。她除当班主任外,还上语文、数学、自然、音乐等科目,并担任少先队总辅导员。她说:“那时用假期结婚,没有蜜月假。临产时,我去找校长请2天假,校长说老师紧缺,还有几天就放假了,让我坚持几天。谁知道放寒假回去的第二天深夜,宝宝就出生了。3月份开学,我带上家婆和小孩到学校,又照常上课。”为了党的教育事业,曾老师顾大家舍小家的精神多么高尚啊! 由于工作需要,1994年9月,曾老师调到通挽镇第二中学(现为通挽镇中学)任教。当时,她当过班主任,教过语文、数学、音乐、政治、历史等学科,后来专职教生物,任生物仪器管理员。不管教哪一学科,做哪一项工种,她都服从学校的工作安排,全身心投入工作中。每上一节课,她都备好课,设计教法,利用好教具,所教科目深受师生好评。近年来,曾老师即使身体不适,也很少请假,以“老黄牛”的精神默默为教育事业耕耘。这是一种高尚、纯粹、勤劳、公而忘私的儒子牛精神。 那天,我怀着舍不得的心情,跟随曾老师到班级里,听她上课。我作了开场白:“同学们,曾老师明天就要退休了,这是她给你们上的最后一节课,希望大家以后不要辜负曾老师对你们的期望,继续努力学习。”全班哗然,紧接着掌声阵阵。课堂上,曾老师上得很投入,学生们听得津津有味。不知不觉下课了,全班同学立刻朝曾老师围了过来,场面十分感人。曾老师的最后两节课,我也紧跟其后,学生们为有这样的好老师而感到无比骄傲。 下课后,在生地组办公室里,曾老师做了最后的移交工作:“组长,我已经上完第62页《被子植物》这个内容,告诉接课的老师接着上下去。”多么负责任的一位好老师啊!此时的我,心里五味杂陈,从桌子上抽出一个纸杯,接上一杯纯净水,递到曾老师面前,动情地说:“曾老师,您为党的教育事业奋斗了35个春秋,明天就要退休了,您辛苦了。我们以您为榜样,继续努力工作,这杯白开水就代表我们组对您的祝福吧!” 不知不觉,签退时间到了。我站在三楼的走廊上,望着曾老师慢慢地向签退室走去,最后又远望她那瘦小的身影渐渐消失在校门外。曾老师,您真像陶行知先生所说的“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 这不正是一朵香溢教坛最红的红玫瑰吗? (韦登调 何基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