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看,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创建小平镇乡村振兴示范镇是市委、市政府全力打造乡村振兴的“来宾样板”,也是我市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重要论述的生动实践,更是新时代结合本地实际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有益探索。 一、扬长补短,实事求是做好农业产业发展科学定位 (一)传统优势农业为小平阳发展农业产业提供坚实基础。农业是来宾的支柱产业,一产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小平阳镇亦然。小平阳镇处于种养植黄金地带,是高标准、高质量种养植的天然牧场。全镇有耕地面积70175亩,永久农田占比达41%、生态红线占比14%。基于此,小平阳镇以发展现代农业产业为抓手,主打特色农业产业,增加新的经济增长点,提高农业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推进全镇农业高质量发展。 (二)人文地理优势为小平阳农业转型升级提供人文基础。小平阳镇位于桂中枢纽的南端,是来宾市的南大门,与南宁宾阳、贵港接壤,素有“金三角”之称。同时,泉南高速、湘桂铁路纵贯全镇南北,四通八达、交通便利,物流优势明显。在这样的三角交汇处,使得小平阳人开明通达,容易接受新事物,善于学习、善于团结协作,这为农业转型升级提供了思想根基。 (三)深厚的农耕文化为小平阳做高品质农业提供底气。北回归线地带具有悠久的历史渊源,也是人类文明最早出现的地区之一,而北回归线就从小平阳镇穿过。小平阳镇的农作物种类繁多,主要有水稻、玉米、花生、黄豆、甘蔗、烟草、芝麻等,其中属花生最有名,外销广东、深圳、湖南等地。用专业的人做最擅长的事,就能做到“人有我优”,小平阳人有底气做最好的农业。 (四)便利的水利灌溉条件为小平阳发展多元农业提供保障。小平阳镇季风气候明显,春夏多雨、秋冬干旱,且桂中治旱水利工程支渠穿过乡镇,为本地农牧渔业多元发展提供用水保障。 二、融合农工商业,因地制宜发展新型农业产业 (一)农商融合:“城市需要什么,我们就种养殖什么”。小平阳镇坚持以农为本,通过工农商相结合,以工带农、以商引农,提高农业高附加值,增加市场销售,做到老百姓仓中有粮、袋中有钱,真正实现产业强、农业强、农民富。 根据市场需求发展设施农业。小平阳是种植瓜果蔬菜的好地带,用现代设施农业方式种植青瓜和番茄,将传统一年一茬的小黄瓜种植和番茄种植通过现代设施农业方式提高为一年三茬,年产量翻倍、经济收益翻倍。尤其是具有粤港澳大湾区产业认证资质和无土栽培大棚蔬菜的新三智慧农业科技公司小平阳生产基地,为小平阳与市场无缝对接搭建了平台,实现了小平阳设施农业从无到有质的跨越。截至目前,该镇建成1个项目实验棚和12个标准大棚,带动当地就业超40人。 根据市场要求发展智慧农业。小平阳积极发展智慧农业,以养鱼为主的元凌现代渔业田园综合体项目,利用桂中治旱支渠的水源优势,引进先进的路基养鱼技术,将不可耕种的荒地充分利用起来、将清洁水资源循环利用起来,科学养鱼,为群众提供健康绿色食物。该项目已建成64个圆池,累计完成52.3万尾淡水鲈鱼鱼苗投放工作。 根据市场需求发展休闲农业。小平阳种养植内容丰富、规模巨大,休闲农业潜在资源丰厚,可为“农商融合”提供良好载体。如小平阳元凌现代渔业田园综合体项目除了路基养鱼之外,还为“一小时经济圈”提供开发了参与性强的乡村农庄,以周末垂钓、瓜果采摘为主题,让城市居民既能放松,也能体验采收乐趣。 (二)农工融合:“市场需要什么,我们就加工什么”。小平阳牢牢把握“产业微笑曲线”经济发展规律,将标准化、规模化引入农产品生产与加工,提高质量、扩大规模,将农田变成车间,进行市场化推广,实行规模经济。 生产标准化,将科技融入农业生产,提高农产品品质。小平阳学习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率先探索现代农业发展模式。新三智慧农业就是“科技+”的新技术渗透型现代化农业典型,青瓜和番茄严格按照科技技术进行栽培种植与管理,用优良的品质畅销市场。此外,小平阳生产中心不仅具有配套特色农业研究、苗木繁殖、水肥一体化生产开发,还有产品生产、加工与销售等业务,做到标准化生产与品牌化销售形成一个完整的闭环。 农业产业化,培育农副产品加工产业链,深加工农产品。小平阳镇天然饲料丰富,具有养殖肉牛的传统和技术。为了真正能做到产业化发展,小平阳镇与皇氏乳业公司签约,引进万头高产奶牛智慧牧场项目,总投资6.2亿、占地面积800亩,即将形成一条完整的产供销产业链。 农业品牌化,培育农产品知名品牌,扩大农产品销售市场。小平阳镇积极探索品牌发展之路,“北回归稻”就是当前正在打造的水稻品牌;长山社区水泡村、长塘村和青岭村委牛辽村协同打造了1200亩连片优质富硒水稻示范基地;东南乡村返乡人才以“村集体+合作社+农户”的合作经营模式,发展菌菇种植产业,统一种植标准许、统一收购销售、统一生产商标,发展品牌等。 三、他山之石:小平阳推进乡村振兴的经验启示 (一)坚持党的领导是推进乡村振兴的核心。2022年以来,小平阳镇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结合时代发展要求和发展趋势,从四个方面改革创新助力乡村振兴。一是提升软实力,以加强教育培训方式、领导“一对多”帮带制和不定期考评加强队伍建设提升干部能力素质和履职能力;二是保证村级组织活动设施强化基础保障,通过星级评比提高基层党建保障,激发村级干部队伍创优争先活力;三是推进干部任务清单化,明晰镇村组织工作职责,加快推进乡村振兴各项事业;四是结合现代网络技术将基层党建信息化,探索开发“兴宾民意通”,以“党建+网格+大数据”的形式,破解长期以来“民有所呼、谁来回应”“看得见的管不了、管得了的看不见”等基层治理难题。 (二)坚持开放创新是推进乡村振兴的前提。开放创新是发展的前提。曾经,小平阳镇和很多欠发达民族地区一样,处在“以资源换技术、以资源换资金”的经济发展阶段徘徊。如今,在国家政策的引领下,小平阳镇以开放的精神勇于踏出第一步,主动发掘自身农业优势,去竞争激烈的市场中经受考验,接受市场的洗礼,融入大市场分工,引进外来的人、财、物、资源与市场对接,发展特色农业产业。 (三)坚持规划先行是推进产业兴旺的关键。2022年12月,市委、市政府在多次调研的基础上,联合下发支持指导兴宾区小平阳建设乡村振兴示范镇的方案,明确指出了小平阳的发展目标和推进乡村振兴具体工作的“八大工程”,并将小平阳乡村振兴任务分解为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集镇优化、村庄美化、基础工作八大块任务,各任务中又各自包含八项主要工程,且各项工程均具体分配到相关市直负责业务主管单位部门。小平阳就是沿着这样科学的规划,朝着既定的奋斗目标,一个一个项目的开展落实,各产业初具规模。 (四)集聚优势资源是推进乡村振兴的有力方式。市、(兴宾)区、镇三级政府积极搭建合作平台,大力引资引智,促进各类优势资源向小平阳集聚,形成小平阳产业发展合力,推动三产融合快速发展。一是深度引进智力资源,通过“万才返乡 振兴家乡”行动,成功引进新三智慧农业小平阳示范项目,协调科技特派员为三联村乡村振兴科技示范基地等3个项目基地提供种植技术指导服务等,为发展现代农业提供技术支撑。二是深度融合数字信息技术,加快智慧农业、物联网、大数据等数字技术的应用,如新三智慧农业项目的数字信息中心就是农产品出村进城的连接点,推动农产品快速走出去。三是深度融合农旅产业,小平阳抓住独特的地理位置,发展周末休闲经济,开发田园综合体项目。 (作者系来宾市委党校科研信息科科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