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 尽显“科技范” 跑出“加速度” ——兴宾区强化科技支撑推动现代农业发展扫描
无土种瓜果,手机能种菜,无人机种稻……兴宾区通过农业“搭台”,科技“唱戏”,使沃野处处展新姿,乡村振兴故事正在精彩上演。 农业科技创新是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支撑。近年来,兴宾区不断强化科技支撑,以技术创新驱动农业生产转型升级,推动现代农业蓬勃发展。如今,兴宾区越来越多的科技要素向广袤田野聚集,科技给农业插上腾飞的翅膀,智慧农业助力乡村振兴跑出“加速度”。 种植智能化 绿色又高效 小平阳镇新三智慧农业示范基地种植了上百亩“会说话”的“智慧小青瓜”。近日,笔者探访了这个智慧小青瓜生产基地。 刚刚进入园区,笔者便见到数十个硕大的蔬菜大棚。与一般的大棚不同,这些大棚用钢骨架的棚柱、棚梁支撑起近6米高的银白色膜布,大棚地面并没有土地,一排排高达3米的青瓜藤蔓生长在无土的科技培育盆中。最奇特的是,一根根传感器、滴灌器的线路,从大棚顶端插入作物的藤蔓和培育盆。 在占地面积一亩的大棚里,除了一名摘瓜的工人,没有其他养护人员。穿着白大褂的工程师,往来于各大棚之间,对满是图标的控制系统大屏输入不同的指令,不时从控制系统中传出“二号青瓜棚滴灌水量已达20毫升、七号青瓜棚温度28℃需要调节……”的声音。 广西来宾新三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技术总监黄锡强告诉笔者,这套“会说话”的系统是企业自主研发的农杺大棚管理系统,通过数字化控制小青瓜的育种、栽培、生长等全部流程,遍布大棚的传感器会告诉工作人员,小青瓜生长的状态和“需求”。 看着一根根青翠而有光泽的小青瓜,笔者忍不住摘了一根洗净品尝,脆口清甜,口感极佳,与一般青瓜相比少一份青涩味道。 据悉,新三科技是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瞪羚企业,该公司利用自主研发农杺大棚管理系统和先进大棚育苗与栽培技术,按照自动化、规模化、工业化的种植模式,发展现代设施农业,生产绿色、优质、高产的农产品。同时,还与中科院、广西农科院、广西大学等单位合作,在土壤改造、生产环境监测、智慧农业管理等方面,开展设施农业新技术、新品种、新生产方式的研究与实验,助力乡村振兴。 “得益于科技加持,基地栽种的小青瓜品质优良。”黄锡强说,基地里的小青瓜种植收益稳定,市场价格常年稳定在每公斤16元以上,由于技术、环境等因素制约,在南方规模化种植很少。基地小青瓜上市,供不应求。 眼下正是小青瓜采摘时期,小平阳镇村民何兰杏每天准时到新三智慧农业小平阳示范基地摘瓜。“在家门口就能务工,干的活轻松又简单,每个月还能拿3000~4000元。”何兰杏高兴地说。 黄锡强介绍,基地依托中国科学院等技术团队支撑,自主研发大棚管理系统和先进大棚育苗与栽培技术,采用数字化管理模式发展设施农业,生产出的小青瓜、西红柿等绿色优质农产品远销东南亚和粤港澳,每年可生产优质农产品1800万公斤,产值超9000万元。 同时,基地充分发挥“联农带农”作用,实现500多名群众就近就业,充实了农民的“钱袋子”。通过技术培训、实地操作等方式培育现代菜农,采取农户加盟“小作坊”等形式,让更多“农业小白”参与优质蔬菜的种植,带动当地农民和村集体收入超1000万元。 科技赋能是壮大设施农业的重要手段。近年来,兴宾区强化科技支撑,积极引导设施农业主体采用新理念、新模式、新技术、新品种,着力打造科技农业、绿色农业、现代智慧化农业样板,有效促进农业绿色、高效、健康发展。 无人机直播 节本又增效 5月12日,在桥巩镇文武村白塔屯千亩“旱改水”水稻种植基地,一台搭载着水稻种子的无人机,在技术人员的操作调试下,缓缓起飞,按照既定路线,穿梭于田间有序播种。不到5分钟就完成了1亩多水稻的播种。 该水稻飞播技术人员介绍,与传统的水稻耕种方式相比,使用无人机进行水稻直播,不用育秧、移栽,只需调试好各项参数,将催好芽的水稻种子倒入洒播箱,便可在田间实现精准均匀播种。这不仅有效提升了播种效率,也节约了人工成本。 “我们公司承包这片千亩‘旱改水’土地进行水稻种植,利用无人机开展水稻直播,每亩仅需3至5分钟,每台每天可直播200-300亩地,一台直播机每小时能顶10-15人的工作效率,既省时又省力,还降低了成本。”广西来宾市钰鑫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靳学军说。无人机水稻直播种植仅需飞手、辅助人员2人,秧苗加播种费每亩60元,简化了生产工序,平均每亩可节省用工5个以上,节约成本200元左右。 “水稻无人机直播作业减少了浸种、育苗、插秧等环节,大大减轻了种植水稻的劳动强度,对促进农业机械化和春耕生产起到很大作用。”兴宾区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说。近年来,兴宾区以实施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和农业项目为依托,大力推广农机化新机具新技术,通过教学、科研、推广单位及合作社、家庭农场、种粮大户等新型经营主体,大力推广无人机水稻直播技术,以现代化科技助力农业生产。 特派员下沉 破农技疑惑 “黎特派员,我养的这批蚕准备五龄了,突然就不进食桑叶了,再这样下去就要死光了,怎么办?”近日,兴宾区蚕业技术指导站站长、高级农艺师、科技特派员黎正接到七洞乡古车村蚕农黄英玉在微信群里发来的消息。 看到蚕农在群里发出这样令人揪心的信息后,黎正立刻前往古车村,尽快寻找出蚕不进食桑叶的原因。刚踏进黄英玉家的蚕房,黎正就看到蚕虫无精打采,到处乱爬,没有进食桑叶的迹象。“眼看就要五龄蚕熟结茧了,却出现这种情况,十几天的辛勤劳作都将化为乌有。”黄英玉伤心地说。 为尽快找出蚕不进食桑叶的原因,减少蚕农的损失,黎正迅速梳理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事无巨细地询问黄英玉养蚕期间的技术操作细节,逐一排除导致蚕不进食的其他可能性。经过仔细观察询问,黎正初步判断为微量农药中毒。原来黄英玉家有一片桑园临近别家稻田,稻田杀虫污染了桑园,黄英玉采摘受污染的桑叶回来喂蚕,导致蚕虫轻微中毒,进而不进食桑叶。 找到问题的症结,黎正也及时给出解毒办法,并第一时间在蚕桑生产技术交流微信群里嘱咐大家,遇到蚕虫中毒情况,先把现有的桑叶换成另一片田地的桑叶,随后喷洒解毒剂;如果是下雨天,桑叶湿漉漉的,一定要把雨水晾干后再投喂;如有病蚕、僵蚕,及时拣出,找一个远离蚕房的地方挖坑掩埋,并在表层撒上石灰杀菌……经过黎正支招后,黄英玉养的蚕已进食桑叶,慢慢恢复健康。 “很感谢黎特派员的及时帮助,让我减少了蚕种的损失。有科技特派员的技术指导,我养蚕有保障,更有干劲了。”黄英玉高兴地说,她是种桑养蚕专业户,种桑养蚕十余年,每年养蚕收入有6万多元。她家通过种桑养蚕,既供起小孩读书,又建起新楼房。 破百家农技疑惑,解千家增产难题。近年来,兴宾区坚持人才下沉、科技下乡,围绕农业产业发展技术需求,积极推行乡村科技特派员制度,选派各级科技特派员下沉服务乡村,协助指导农业、农村工作,帮助农民依靠科技增收致富,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提供科技支撑。 科技特派员服务遍布粮食、蔬菜、畜牧、水产、糖料蔗、桑蚕、水果七个重点方面,覆盖辖区20个乡镇、249个行政村。这些高精专人才的加入,对兴宾区特色产业的建立、品牌效应的打造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为助力兴宾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和乡村振兴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