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五,龙船下水打烂鼓。”这是流传民间家喻户晓的一句谚语,指的是每年端午节期间,民间龙船下水,锣鼓喧天、鞭炮齐鸣的热闹场景。
武宣县自公元前214年秦置中留县,迄今已有2238年历史,黔江河水自上而下贯穿县境,自古便有“中留山水甲南天”的美誉。如今,武宣县青山环抱,流水绕城,黔江河常年水量丰沛,成为开展各类水上运动的天然运动场。在当地,端午节划龙舟不仅是一项体育赛事,更是一次民俗文化的盛会,一种文化传承。 端午划船 祖辈流传 在武宣县城旧街区西街,群众称龙舟为“龙船”。当地赛龙船的民俗源远流长,但具体从什么时候流传下来,旧街区的群众也说不清楚,均称“祖祖辈辈流传下来”。嘉庆十三年《武宣县志》记载: “端午节,门插蒲艾,小儿佩香包,合家饮雄黄酒,浴香草汤或竞渡。”民国23年(公元1934年)《武宣县志》也有记载:“五月五为端午节,门插蒲艾,小儿佩香包,家饮雄黄酒,浴香草汤,以资避邪卫生河面龙舟竞渡。”1995年出版的《武宣县志》在“社会习俗节日”篇章记载:“农历五月初五,各家插上艾叶、菖蒲叶在门口,包三角棕吃,饮雄黄酒。武宣镇群众还到河边划龙舟,解放后已少见。”以上史料记载的包三角棕、划龙舟习俗,都是为了纪念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同时祈求风调雨顺。 在传统的历史文化中,龙舟最早是祭河神、祭水神用的。春秋之前,端午节是祛病防疫的节日,群众以龙舟竞渡形式举行龙图腾祭祀活动,后因爱国诗人屈原在这天殉国明志,而后演变成百姓祭奠屈原、缅怀华夏民族高洁情怀的节日,沿袭至今。 “我十几岁那年,端午节经常跑到车渡码头看别人划龙船,比赛后大家抬烤猪游街,我跟在后面凑热闹。”现年53岁的林明新娘家在三里镇台村,外婆家在靠近黔江边的陈家岭村,以前端午节她经常到外婆家看赛龙船,场面极其热闹。 在武宣县西街不少老年居民的记忆中,上世纪七八十年代都举办过划龙船比赛,其中有完整音像视频保存下来的,是2004年由西街群众自发举行的赛龙船。 乐捐买船 喝粥也甜 “热闹咯,河岸两边全是人,鼓声隆隆,船桨起舞,劈波斩浪,万人空巷……”聊起2004年划龙船的情景,从小在西街长大的居民邓巧很兴奋。 据介绍,划龙船的建议提出后,整条西街的群众都非常赞同,大家立即组织筹备组,晚间吃过饭,泡上一壶茶,街边门前摆放几张矮凳,大家围在一起一边乘凉一边讨论。划龙船得先有船,大家一致决定捐款买龙船举行比赛。 “捐十元、五元的有,捐几百上千的也有,大家有钱出钱、有力出力。”邓巧说,她的父亲和几个叔伯都是召集者,听说要举办赛龙船,整条街的人都团结一致,心往一处想,力往一处使。大家的积极性传开后,得到了县委、县政府和相关部门的支持,当时的柳州航道公司当即捐赠两条龙船,另外两条要到柳州融安购买。 去买龙船是一件辛苦且费时的差事。由于当年交通运输工具落后,组织者与融安的卖家定好提货时间后,选派了20多名健壮且水性好的男子前往。一大早天蒙蒙亮,大家便从武宣坐车到柳州汽车站,下车后转车去融安。提到龙船后,众人从融江河下水,一路划到柳州,再对接柳州航道公司提取捐送的龙船。4条龙船就这样沿着柳江河一路往下划到黔江河,回到武宣西街西门码头。 那天晚上,整条街的男女老少吃过晚饭,都自觉地举灯或亮手电筒到河边观望,等候迎接龙船。晚上10点多,龙船靠岸,鞭炮声、欢呼声响彻夜空。 龙船买回来后,大家立即投入紧张的训练,街上的群众,忙生意的、做田地的、上船打渔的都有。每天下午4点是规定训练的时间,参加比赛的队员都自觉停下手上的工作,集中到码头河边训练,不参加比赛的居民也提前收工去当啦啦队。“那时候真是开心,喝粥都甜。”71岁的居民李惠莲聊起当年的场景时回味无穷。 锣鼓擂响 万人空巷 锣鼓擂响,桨楫翻飞。赛龙船因其紧张刺激,深受人们喜爱。据介绍,当年武宣旧街东、南、西、北四条街的居民都参加划龙船,活动内容丰富且饶有趣味,包括赛前祭社、赛时竞渡、赛后食龙船饭等。 赛龙船讲究礼仪双全。按照传统赛龙船风俗,龙船开赛前会举行祭社、龙头点睛等一系列仪式。端午节这天一大早,舞狮队敲锣舞狮到西门码头上的平安社祭拜,大家上供燃香,齐齐三叩头祈求土地社公庇护百姓风调雨顺、农渔丰收。点睛仪式邀请的是当地有名望的人,现场手执朱砂笔为新龙头点睛,祈盼余年风调雨顺、物阜民安,现场鞭炮齐鸣。 
2017年,龙舟赛前,舞狮队舞狮助兴。

2020年,龙舟赛期间穿插摩托艇等表演。 比赛起点设在武宣大桥上游博宣公司糖厂黔江江面,终点在五马拦江古渍滩处。比赛现场,锣鼓擂响,桨手奋力齐划,口中发出有节奏的“嗨哟”之声,其声势四方震响。河岸两边观者如潮,大家高声呐喊助威。飞驰的龙舟、飞溅的浪花、咚咚的鼓声与岸上欢乐的人群相映成趣,构成一幅壮美激情画卷。 
2017年,龙舟比赛现场,黔江河滩上聚满了观赛的群众。 现年79岁的杨雅妹参加了2004年那场比赛,对热闹的比赛场景她仍记忆犹新。据介绍,当时比赛分别设置青年队、老年队和妇女队,旧街四条街道的男女老少均到河边观看,县城大部分店面商铺关门歇业,在柳州工作的年轻人也专程回来。 吃龙船饭 堪比过年 除精彩激烈的龙船赛外,一顿丰盛的龙舟饭是必不可少的。武宣旧街传统龙舟赛的特色之一是,参赛队伍依据成绩不同,都会获得一到两只烤猪和美酒。比赛颁奖结束后,参赛队伍敲锣打鼓抬着奖品到城区各条街道上游街一圈,吸引路人驻足观看,大家沉浸在欢乐的氛围中,感受节日的喜悦。 下午6时,西街的龙船饭正式开席,整条街都摆满桌子,坐满居民、宾客。大家围坐在一起谈天说地,场面十分热闹。很快,一道道龙船菜摆上桌面,美味菜肴琳琅满目,让在座的宾客大快朵颐。龙船饭的菜谱以农家菜为主,烤猪肉、白斩鸡、白斩鸭、红烧焖鱼等菜品必不可少,每道菜肴都有吉祥喜庆的寓意,例如鱼代表年年有余,烤猪肉红皮赤壮,寓意身体健康,每天都过得红红火火。 “整条街的人聚在一起吃龙船饭,就像吃年夜饭那样隆重热闹。”邓巧介绍,龙船饭菜都是西街群众组织采买并亲手烹饪,亲朋好友在觥筹交错间互诉衷肠,度过欢乐的端午佳节。在武宣西街群众看来,吃了龙舟饭,一年都会风调雨顺、健康平安,因此街民都很期待被邀请。“当时码头下停有几艘大船,守船的几个融安兄弟被邀请来吃饭,他们都很开心。”邓巧笑道。 龙舟文化 历久弥新 “现在年纪大了没有力气划,希望年轻人把龙船一直划下去,把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发扬光大。”杨雅妹说。在武宣县旧街群众的心中,端午划龙舟不仅是竞技运动,更是民族联欢活动,凝聚了中华文化的力量,展现了当地群众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传统的尊重。 “大藤峡水利枢纽工程建设蓄水前,黔江河道水流湍急,政府出于安全考虑停止举办龙船赛。”对于后来被中止的龙舟赛,西街的群众表示理解。 举办龙舟赛,绕不开的是水。武宣县城傍水而生,因水而兴。近年来,“国字号”大藤峡水利枢纽工程建成蓄水后,武宣库区呈现出“高峡出平湖”的壮美画卷,主城区变成广西首座内陆岛屿城市。武宣县统筹推进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治理,持续打好碧水保卫战,续写“仙城文化”“水韵文章”。2017年,县委、县政府正式把龙舟赛列为武宣的一项重大民俗活动,分别于2017年、2018年、2020年举办了龙舟邀请赛,每次比赛都吸引了不少当地居民和外地游客前往观赛。 
今年6月10日,众多游客在武宣七星湖畔聚集,观看龙舟赛。 武宣的龙舟赛成了全民参与的体育运动和全民狂欢的文化盛会。今年,武宣县于6月10日端午节当天举行龙舟赛,共有40支队伍参赛,比赛设置成年组和青少年组。比赛当天,武宣七星湖体育综合体游客爆满,好不热闹。 
今年6月10日,武宣县在七星湖举办龙舟赛。 “今年不仅参赛队伍多,队员还个个年轻力壮。”思灵参赛队的队员许声恳说,他参加过2020年的龙舟赛,当年本县非专业队仅有12支龙舟队,后来因新冠疫情县里没有再举行比赛,隔了几年,群众对龙舟的热情非但不减,还增加了几十支队伍,“如果明年还有比赛,我还想参加。” 鼓声阵阵,一艘艘龙舟如离弦之箭,劈波斩浪,震耳欲聋的呐喊声让碧波荡漾的七星湖成为欢乐的海洋。武宣龙舟(船)习俗在传承与发扬中,融入了民俗生活和文化内涵,不仅寄托武宣人的乡愁,也涵养了当地人团结拼搏、力争上游、奋勇争先的精神,在新时代焕发独特的魅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