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其中提到,校外培训机构不得占用国家法定节假日、休息日及寒暑假期组织学科类培训。对此,自治区市场监管局决定在全区开展为期4个月的查处校外培训机构违法违规行为专项行动。 随着“双减”政策的落地,来宾的校外培训是否已经降温?对于校外培训机构存在的乱象,我市采取哪些措施?8月11-12日,记者对此进行走访调查。 部分校外机构涉虚假宣传 “我们有‘金牌’名师,教学经验丰富……”在迎宾广场附近的一家培训机构,工作人员向前来咨询的陈女士推荐学科课程。然而,纵使对方再热情,陈女士也仅持观望态度。 陈女士表示,她和众多家长一样,担心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曾在熟人介绍下给儿子报培训班,却不慎踩“坑”。“对方表示,负责上课的老师是某教育网的首席名师,很多成绩差的孩子在他的教学下拿到了好成绩。”陈女士说,等她兴冲冲交钱后,怎么也没想到,最后等来的不是开班通知,而是“名师”跑路。而这位所谓的“名师”,仅是一个兼职的大学生,并未考取教师资格证。 记者调查发现,还有不少培训机构通过一些看似高大上的名头“添金”,以吸引家长的注意。如位于祥和路的一家艺术培训机构,不仅在大门处粘贴“国家xx部门定点机构”等宣传标语,还在室内悬挂诸如“中国美术教育行业领跑者”“某美术培训协会会员单位”等牌匾。当记者问及相关文件的证明材料时,该机构的负责人未能当场拿出,网上也搜索不到相关授牌单位和对应荣誉奖项。 消费者合法权益难保障 校外培训火爆,让不少人盯上这块“香饽饽”,各类参差不齐的培训机构频频冒出,其中就有一些缺乏合法资质的“野生”机构。 在祥和路一带,记者看到许多打着托管、培训等名号的机构培训场所简陋,教室与教室间仅用一块布帘隔开。一家培训机构在门外公然张贴“介绍一个考生报名辅导班奖励50元”的告示,并公开承诺开课2天不满意可全额退款。 让人担忧的是,这些培训机构有的无办学资质,有的取得办学资质但未依法进行主体登记,且存在经常更换辅导老师、教学地点随时变动、经营状态不稳定等问题。“我们没有价目表,也不挂招牌,凭借熟人口碑,老客人介绍新客人来。”对于不办理相关资质许可证明,一名负责人并未觉得有何不妥,仅凭一间柴房、一张大桌子、几张小凳子就搭起了教室,价格靠面议,收费也无相应收据。 记者随机采访部分家长,70%的家长与培训机构产生过纠纷。在各类纠纷中,经济类纠纷尤为凸显,主要为退费难、商家卷钱跑路、预付费周期过长等。其次是教学质量纠纷,30%的家长认为,培训机构的教学环境、教学质量均无法满足孩子的学习需求,但机构不愿改进措施,甚至从孩子资质差、不爱学、学不进等方面找理由,教学效果无保障。对此,90%的家长赞成从严治理、全面规范校外培训机构。 监管部门为校外培训降温 “双减”政策意在全面规范校外培训机构的培训行为,为过热的校外培训降温。为些,今年6月下旬开始,市市场监管局执法稽查支队对校外培训市场乱象进行重拳整治。 在整治行动中,执法队员主要采取实地检查、对标对表、查阅材料、约谈等措施,着重检查校外机构证照是否齐全、是否侵犯个人信息以及是否虚假宣传等。针对虚构、夸大、诱导等顽疾,将存在严重违法的校外培训机构纳入严重违法失信名单,并开展联合惩戒。 截至8月4日,全市共检查校外培训机构85家(次),约谈10家,限期整改8家。目前,整治行动仍在进行中。 市市场监管局提醒,家长一定要理性对待校外培训,理性消费,慎重选择具备资质、规范经营的校外培训机构。在签订培训合同时,要仔细阅读有关条款,明确双方权利和义务。如发现合法权益受到侵犯,需留存相关证据材料,并拨打“12315”投诉举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