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年,9000多个日日夜夜,没有固定休息时间,随时待命。走遍长垌乡7个行政村,为村民看病,给困难家庭免费治疗,处处为患病村民着想,他就是长垌乡卫生院的一名乡村医生——陶雷。
耳濡目染 自幼学医 1974年,陶雷出生在长垌乡长垌村的一个普通家庭里,姑姑曾是当地有名的乡村医生。“将各种中草药合理调配,对症下药,不怎么花钱就能将村民的病治好了。”陶雷从小就目睹姑姑为民行医、治病看病的过程,因此对医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长垌乡地处金秀大瑶山腹地,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孕育着丰富的野生中草药资源,陶雷时常跟随姑姑上山采药、辨药、识药,上学时,便一边学习文化知识一边跟姑姑走村入户为村民看病,向姑姑学习医药技术。 生长在农村的陶雷,深知百姓缺医少药的困境。1995年,从来宾卫校毕业后,他便毅然决定回到家乡,为村民服务。那一年成了陶雷人生的重要节点,21岁的他,接替姑姑,开始了自己的村医生涯。 “长垌乡高山重叠,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很少有通村公路的,去村民家中看病,只能靠两条腿,翻山越岭走山路,远的要走3个多小时。”陶雷笑了笑说,“没办法,村民就指望你了。”大山里的每一条小道,几乎都见证了陶雷为村民身体健康奔走的辛劳。 扎根大山 治病救人 从干村医那天起,陶雷就一直扎根在长垌村,从风华正茂到年近半百,陶雷将自己的青春年华都奉献给了村民。 “阿叔,不要搬了,我来我来。”看到村民陶荣光老人正在搬运门前的柴火,陶雷急忙上前帮忙,嘴里不断叮嘱老人不要干重活,要注意保重身体。见陶雷又来了,老人笑呵呵地赶紧招呼他进门。 “最近身体怎么样,我先帮你量一下血压。”陶雷放好随诊的药箱,熟练地拿出了随身标配“三件套”——血压计、血糖仪、听诊器。 村民陶荣光已76岁,因车祸致右腿骨折行动迟缓,同时,患有高血压和糖尿病。由于担心老人的健康状况,陶雷隔三岔五地登门了解他的病情及用药情况。 “我家孩子大半夜生病发烧,只要一个电话,陶医生就来了。”陶雷真心的付出赢得了陶荣光一家的信赖和称赞。 做村医,出诊是常事,不分昼夜,无论寒暑。为减轻当地村民的医疗负担,陶雷还经常跋山涉水寻找便宜的中草药,教会村民识别和使用;遇到经济困难的患者,直接减免医疗费。几十年来,在众多村民眼中,陶雷成了他们健康的“守门人”。 永葆初心 无怨无悔 基层医疗卫生体系改革在实践中对村医实行“乡聘村用”,将村医纳入乡镇卫生院聘用人员管理。2012年,陶雷进入长垌乡卫生院工作,定点联系长垌村和桂田村。查房看病、体检化验、为患者做理疗、开药配药……作为一名乡村医生,陶雷身兼数职,用心做好日常基本诊疗和卫生服务工作,还时常放弃休息入户巡诊,定期给村里的老人体检,针对慢性疾病开展随访,为村民建立健康档案。 “陶医生在基层工作20多年,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年轻医生学习的榜样……”长垌乡卫生院的医生廖金芳赞道。 近年来,基层医疗卫生条件不断改善,农村群众能够享受到便捷的医疗服务,看病远、看病难的问题得到有效解决。尽管村医职业化水平有所上升,但由于待遇保障不足,村医群体逐渐缩减成为不争的事实。而陶雷行医26年,拿着微薄的收入,过着朴素的生活,女儿由于先天近视,还花费了大笔治疗费用。但陶雷无怨无悔,他扎根大山,为村民提供了“小病不出村”的便利。 “村民的信任,就是我最大的动力。”陶雷说,“我很热爱这份工作,只要条件允许,就会一直坚持干下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