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域社会治理是国家治理的重要基石。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首次提出“加快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党的二十大报告将创新社会治理体系纳入“推进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坚决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进行部署,提出“加快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提高市域社会治理能力”,进一步凸显将市域作为社会治理单元的必要性,强调以提高市域社会治理能力为核心加快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 2020年是全国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工作第一年,来宾市成功获批为全国第2期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城市。近年来,来宾市不断健全社会治理制度体系和组织体系,社会治理的主体从单一走向多元,党委、政府、社会、公众等治理主体职责越来越清晰化,以数字化赋能社会治理,初步形成“三治”结合城乡治理体系。新时代新征程上,来宾市应坚持以问题为导向,聚焦人民群众急难愁盼之事,以“五治”融合全力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一、强化政治引领,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有方向” 市域社会治理在国家治理与基层治理之间起着“桥梁纽带”的作用。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强调:“健全党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城乡基层治理体系”。来宾市在党建引领市域社会治理创新中初步形成了“党建+新乡贤”“党建+石牌头人+石牌律”“党建+红色物业”、巷道(邻里)党建、“有事找书记”等典型治理模式,对基层党组织、党员进行“星级化”管理,将治理资源、服务下沉到基层,打通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要健全党组织领导的乡村治理体系,提升乡村治理效能。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必须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将党组织建设成为引领社会治理的坚强战斗堡垒。一是提高党建引领市域社会治理的意识和能力。加强领导干部对市域社会治理文件政策的学习,深入把握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的内在要求,加强整体谋划布局,凝聚合力。由乡镇(街道)社会治理办公室负责收集、传达、组织学习各级市域社会治理文件政策,通过驻村第一书记、驻村队员组织村“两委”常态化学习社会治理的政策和文件,以文件精神推进工作开展,做到有前瞻性、有谋划、有创新。二是创新党员参与社会治理的载体。在当前“党员分类管理”的基础上,通过创新载体让党员参与到社会治理中,发挥先锋模范的作用。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构建“村到组、组到户、户到人”三层党建网格,第三层网格党小组党员负责落实政策传导和信息传递,根据农村“无职党员”的特长编入“产业带动、矛盾调节、志愿服务管理”等乡村治理类别中,带领村民发挥治理主体的作用,值得借鉴。 二、坚持自治强基,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有力” 市域社会治理涉及多个部门、多元主体,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要在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格局中充分发挥自治强基的作用。来宾市在自然屯建立健全“一组三会”,在行政村上推动“一约四会一队”建设,落实“四议两公开”制度,创新“乡贤+”模式,引导新乡贤参与社会治理,推动民事民管、民事民议、民事民办,实现“小事不出屯,大事不出村”。兴宾区桥巩镇毛塘村“五清单、六步骤”村级议事协商,入选2021年度全国基层治理创新典型案例。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创新为民谋利、为民办事、为民解忧的机制,让群众的聪明才智成为社会治理创新的不竭源泉。一是理清基层政府与村委(社区)的工作清单。基层政府要由“划桨人”转变为“掌舵者”,做方向的引领者。开展基层组织“去机关化”行动,明确基层政府和村委(社区)各自的工作清单,放权赋能村委(社区),让他们有更多精力谋划好发展方向,创新居民议事协商方式,增强自治组织能力,更好地推进“村(社区)务自治”。二是丰富村民议事协商形式。借鉴浙江象山县“村民说事”、慈溪市“圆桌夜谈”等做法,以问题为导向,丰富村民村务议事的形式,通过定期说、现场说、上门说等方式,组织、引导和动员村民充分发表对村级事务的意见、建议和诉求,集思广益、共商对策,让村民有归属感和价值感。 三、坚持法治保障,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有序” 法治是市域社会治理体系的内在要求,强调运用法治思维谋划社会治理,用法治方式解决社会难题,推动全社会形成学法、尊法、守法、用法的浓厚氛围。来宾市加强乡镇法律服务工作站建设,推行“一村一法律顾问”制度,实现全市811个行政村(社区)“法律明白人”全覆盖,送法律服务进重大项目、征地搬迁、企业等,推动“一站式”矛盾纠纷调解中心平台建设,推动法律服务向网上延伸,提高服务效能。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建设覆盖城乡的现代公共法律服务体系,深入开展法治宣传教育,增强全民法治观念。推进多层次多领域依法治理,提升社会治理法治化水平”,为市域社会治理在法治轨道上运行提供了根本遵循。一是提高依法治理的意识和能力。将法治教育纳入领导干部常态化学习培训中,采取正面引导和反面警示相结合的方式,将依法行政纳入考核体系,强化尊法、守法、用法的意识,提高运用法律分析、解决矛盾和问题的能力。二是营造浓厚的法治氛围。通过文字、漫画等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打造“法治公园”“法治文化墙”“法治长廊”等法律阵地,发挥“法律明白人”“法治宣传队”的引导作用,通过“以事说法”“以案说法”等生动方式开展法治宣传,让群众在“说”中养成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解决问题、化解矛盾的习惯。 四、坚持德治教化,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有魂” 德治是培育市域社会治理内在动力的重要方式。来宾市加强“一约四会一队”建设,推行“新时代文明实践积分卡制度活动”,将积分结果应用于兑换实物、评优争先等,规范和调动村民参与乡村治理的主动性,进一步推进移风易俗、培育文明乡风。合山市以“一村一特色,村村不重样”打造成新时代文明实践示范带,河里镇五塘村设立了广西首个“村一级”家庭教育指导站——“合山市家庭教育指导服务站(试点)”,主要提供家庭教育指导、青少年维权帮教、法治宣传、法律咨询、心理疏导等多项服务。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就要重视发挥道德的教化作用,提高全社会文明程度,为全面依法治国创造良好的人文环境。”一是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村规民约、文明公约、家风家训,通过道德讲堂、山歌诵唱、竞赛比拼等方式加强宣传教育,特别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非公企业的常态化教育培训中,强化社会公众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情感认同和行为准则。二是加强乡风文明培育。将“精神文明积分制”升级为“三治积分制”,将村民参与自治、法治、德治等具体行为指标化,将三治积分的考评结果与解决“三农”难题结合起来。三是发挥文化的引领作用。善于挖掘和讲好乡村名人的故事,发挥其教化、凝聚共识、规范秩序的功能。通过举办“村BA”、丰收节等传统节日,塑造人们的道德情感、社会心理、风俗习惯。搭建新乡贤交流平台,传承和发扬乡贤文化,以乡情乡愁为纽带吸引和凝聚各方人士支持家乡建设,传承乡村文明。通过挖掘和宣传来宾市好经验好做法,打造高品质的文化产品,推行文化资源数字化,让农民共享城乡优质文化资源。 五、坚持智治支撑,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有效”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首次将“科技支撑”纳入社会治理体系,要求在社会治理中发挥“智治”作用,提高社会治理的效能。来宾市积极打造“乡呼县应、上下联动”平台机制,对于乡镇(街道)无法独立解决的急、难、险、重事件进行“呼叫”,平台及时响应,并根据职责分工向相关职能部门精准派单,实现县乡快速、高效联动执法,做到“事事有回应,件件有落实”。“互联网+网络化”把管理服务从“线下”拓展到了“线上”,为群众反映诉求和问题提供了便利,实现“线上联动“和“线下互动”。但是依然存在乡村信息网络建设滞后、信息资源共享不够等问题,需要坚持“智治”,在社会治理中发挥科技支撑的作用。一是加快社会治理信息化建设。抓住国家开展数字乡村试点工作机遇,以兴宾区自治区数字乡村试点县为契机,加强对全市数字乡村建设前瞻性规划和信息网络建设,提高运用大数据、智能化手段支撑社会治理水平,提高服务的精准化、精细化水平。二是推动信息资源互通共享。用系统观念谋划和统筹全市的信息资源平台,打通各部门之间的信息壁垒,完善社会治理平台功能,加强各部门各领域网络系统的互通互享,把“雪亮工程”、综治系统、视频监控系统等整合到综合中心,使其真正成为集“指挥中心”“服务中心”“矛调中心”“信息中心”等功能为一体的“来宾市智慧大脑”。三是加强信息化人才队伍建设。全面了解全市信息化人才资源分布,通过“麒麟人才”“万才返乡振兴家乡”等方式引进计算机、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等信息化人才,加强与广科师、市职校等院校合作,建立大数据人才培养基地,加强梯队式信息化人才培养。加强对村“两委”干部信息技术的常态化培训,进一步提高基层工作人员运用信息技术服务群众的能力。 (作者系中共来宾市委党校统战理论教研室主任、讲师,第五届来宾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专家库特约理论专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