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来赏花夏纳凉,秋可采摘冬拾趣,这里有看不尽的美景,更有拍不完的人文古庄园,还可以带小孩聆听革命故事,接受红色教育。”2023年12月20日,虽时值深冬,但武宣县东乡镇下莲塘村景区依然阳光明媚、景色宜人,来自桂平的游客金开石告诉笔者,东乡镇成为了一家人旅游的常打卡地,每年都要来两三次。
据了解,东乡镇位于武宣东部,距离县城23公里,是一个山青水秀、物华天宝,历史悠久、人文资源丰富的旅游胜地。但受传统产业结构影响,这里曾经一度被视为群众观念守旧、村容村貌较差、基础设施滞后的地区,在脱贫攻坚工作中有8个行政村被列为贫困村。那么,一个偏远的山区乡镇,现在凭什么又成为旅客的常打卡地了呢? 以“红”融旅 打造红色旅游古镇 “这里诞生了桂中第一支部,还保存了韦天强故居、武宣县委旧址等红色革命遗址,早在1926年12月红色革命火种就在这里被点燃。”镇党委宣传委员胡振兴介绍,东乡镇是一个集老区、山区、革命老区于一体的山区古镇,红色旅游资源十分丰富。然而,受过去经济发展水平制约,该地基础设施较为落后,旅游业成为发展的短板。 对此,东乡镇依照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原则,全面提升设施建设,从全面修缮旧址入手,争取集中资金对红色革命遗址进行修缮和扩建,在桂中第一支部增设了大门、红色革命廉政广场、标志性雕塑、支部旧址及廉政教育基地等。组织本地镇志编撰专家,全面梳理东乡镇革命斗争的光辉历史,深挖红色故事、典型事迹,并邀请县委党校专家来镇指导,开发红色精品课程,融入党史教育进行宣传培训。探索“主题教学+现场教学+访谈教学+互动教学+影音教学”的“1+4”模式,充分利用新媒体资源,大力宣传红色文化、红色历史、红色故事。 “来到这里,重温一次入党誓词,走一段红军路,唱一首红军歌,讲一个红军故事,读一本红军书籍,感觉灵魂都得了到洗涤。”来自柳州某机关单位的领导干部李荣昌先生在参观桂中第一支部旧址后,深有感触地说。近年来,桂中第一支部旧址每年接待旅客达6万多人次,获评“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东乡红色旅游区获评定为2021年第一批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 以文融旅 打造文明生态乡村 东乡镇不仅红色资源丰富,历史文化和生态旅游资源也独具特色,现存各类故居、庄园、书院、祠堂等古建筑39处。此外,这里还保存着太平天国洪秀全登基称天王的遗址,西王肖朝贵的故乡合群村更是被授予“全国生态文化村”的称号。 依托深厚的红色文化、庄园文化资源,东乡镇以红色基因为主线、传统文化为底蕴、红色文旅为主导、庄园文化为配套,创新智慧旅游新业态新模式。先后争取上级资金完成百崖大峡谷、下莲塘景区、古庄园等升级改造。充分挖掘古庄园文化内涵,实施产业带动战略,在下莲塘村刘炳宇庄园周边开发了千亩油葵种植项目,让村民群众参与旅游资源开发,打造文化休闲旅游胜地。下莲塘村先后获评“全国特色景观旅游名村”“中国楹联文化村” “全国生态文化村”,其葵花景观上榜“中国美丽田园”;百崖大峡谷、下莲塘景区先后获提升为国家AAAA级景区。 与此同时,该镇精心打造旅游精品线路。依托辖区内3个国家AAAA级景区,在突出红色文化、庄园文化、研学实践等方面探索旅游促进乡村振兴融合发展新模式,精心打造了“旅游+红色文化”“旅游+庄园文化”“旅游+研学实践”“旅游+乡村振兴”等旅游精品线路,推动文旅深度融合,以文塑旅、以旅彰文,丰富旅游新内涵,满足多元群体消费新需求,推动东乡从旅游观光“路过地”向全域旅游“目的地”转变。 以“绿”融旅 带动群众增收致富 “今天收获可太大啦,不但吃到了东乡米粉,游了景区,还摘了很多野菜。”外地旅客李桂鲜女士到东乡游玩,在返程的路上就忍不住在朋友圈晒出她的车后备箱,既有新鲜的蔬菜,也有桂圆肉、金晒酱油、红槽酸、腐竹等当地土特产,塞得满满当当。 依托自身资源环境优势,东乡镇党委政府将资源优势转变为绿色农业产业优势,通过推进“绿色农业+旅游”合作、“旅行社+绿色农产品”计划、“自驾游+后备箱”等举措,双向赋能,凸显“一加一大于二”效应。 为使生态环境得到更好的保护利用,该镇党委政府聚焦“旅游+产业”新业态,以游客体验更精致为主攻方向,打造连片万亩水稻种植,将金灿灿的田园丰景变成风景。突出绿水青山特色,充分利用山坡岭地,推进“休闲农业+”,打造金葵花休闲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和“风沿柚获”现代化示范区。引进乡贤人才,建设无公害果蔬生产基地和农副产品精深加工基地,通过“公司+基地+农户”“合作社+农户”等方式,带动群众种植香水柠檬、鹰嘴桃、油茶、金皇菊等绿色优质农作物,打造集生态休闲农业、观光、采摘体验为一体的绿色旅游线。以节为媒,以每年的“三月三”、柚子节、“金葵花”文化旅游节为契机,举办农特产品展销活动,向游客展示东乡特色农产品,助力农特产品走出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