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武宣县马鞍山公园里,打太极拳、打乒乓球的人群络绎不绝;在黔江河堤的步道上,跑步、健步走的身影匆匆而过;在市民广场里,跳操、跳广场舞的欢声笑语不绝于耳;在球馆(场)里,气排球、篮球、足球的球友相互切磋……这些都是武宣人民最寻常的生活图景。
近年来,武宣县人大常委会持续关注全民健身,寓支持于监督,切实提高广大群众的身体素质和健康水平,为幸福生活“加码”。 小处着手汇民意 织密全民健身网 武宣县人大常委会一方面依托人大代表联络站、民情议事厅等履职平台,组织人大代表通过“上门访”“请进来”“大家谈”等方式,收集群众关于建设体育健身场所和添置配套设施的诉求;另一方面,充分运用来宾人大“代表在线”App、“智慧武宣人大”网站、“民情直通车”二维码等线上平台纳民意。 近三年,该县人大常委会通过“线上+线下”方式,陆续收到“要建设小型化、多样化活动场所和健身设施,就近满足群众的健身活动需求”“政府部门要充分利用好空闲地等可利用的空间,增设健身设施”“要多举办有影响力的体育赛事”等38件关于全民健身的建议和意见。 民有所呼,我有所应。县、乡两级人大迅速将收集的建议意见作为议题,进行讨论审定,并在市、县、镇三级人代会期间提出关于全民健身建设的建议12件,其中6件被市、县人大常委会或乡镇人大主席团列为当年重点督办建议。通过“领衔督导办、指导办、回头看”等一系列措施,大力推动关于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管理等建议落地落实。 据统计,近三年该县共争取到中央补助资金、大中型企业捐助资金约2200多万元,用于建设、完善、更新全县文体基础设施等。目前该县共建成体育场地1880个,人均体育场地面积3平方米;10个乡镇、150个行政村(社区)体育设施实现全覆盖。 细处着力强监督 丰富健身打卡地 为破解因场地设施总量不足、分布不均、利用不充分与人民群众健身需求的突出矛盾,武宣县人大常委会在听取和审议《武宣县城总体规划(2018-2035年)》修编以及相关下位规划的编制、实施情况以及国土空间规划修编情况的报告时,委员们提出要将健身步道、口袋公园、休闲公园等公共文化体育设施建设纳入全县规划中,获得有关部门积极回应。 同时,如何激发青年等重点人群全民健身的积极性,也是该县人大常委会关注的重点。听取和审议关于落实国家教育“双减”政策情况的报告时,委员们纷纷“支招”,提出了“要结合青少年群体生长发育特点,制定落实相关体育课程要求,举办赛事活动”“要加强中小学运动场建设,为中小学生提供运动条件”等建议。 如今,该县先后出台《武宣县“十四五”体育事业发展规划》《武宣县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21-2025年)》《武宣县全民健身活动组织保障制度》等文件,并在各中小学校大力推进“社团+学校”、社会体育组织“进校园”活动,积极探索形成了“体校教练+学校体育老师”的“双教练”教学模式,每年常态化开展中小学生篮球、啦啦操、田径运动等体育比赛。 大处着眼献良策 举办赛事燃激情 2017年以来,武宣县人大常委会持续关注全民健身的设施“建哪儿”“怎么建”“如何管”的问题。在围绕“县城区基础设施”“城市建设与管理”“全县文化体育发展”等专题调研中,调研组成员提出了“在完善县城区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要经常性开展骑行、球类、广场舞等群众喜闻乐见的运动项目,扶持推广广场舞等民族民俗民间传统和乡村乡味农趣项目,不断提升武宣品味”“关于加快建设15分钟体育圈”等建议。目前,全县已建成体育馆11个、篮球场562个、气排球场196个、全民健身步道367条。 近年来,武宣县相继举办了广西龙舟邀请赛、“奔跑吧广西”生态马拉松系列赛、迎学青会2023武宣自行车环城赛、“东盟‘一带一路’中国·武宣2023尾波滑水嘉年华”、首届“魅力黔江”全国千人畅游活动,还承办了第一届全国学生(青年)运动会皮划艇静水、赛艇两个项目比赛。 为进一步打造“全民健身、活力武宣”的城市名片,县、乡两级人大先后7次组织代表们对“七星湖体育综合体开发、建设和保护等”进行视察,提出了“要利用好武宣县现有的丰富水资源,做强做优‘水上运动’文章”“要以承办第一届全国学生(青年)运动会皮划艇静水、赛艇两个项目比赛为契机,多深入开展全民健身活动”等建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