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8日,在武宣县三里镇贵丰农机专业合作社水稻育秧中心,工人们有条不紊地在机器上放置育秧盘、育秧基质、水稻种子。随着机器的“哒哒”声,填土、播种、洒水、覆盖、装盘等工序相继完成。 这是武宣县以农业机械化赋能农业生产、助力产业发展的生动例子。 近年来,武宣县按照“乡村振兴、农业优先、农机先行”的总体思路,统筹推进农机购置补贴、技术推广、农机社会化(托管)服务等工作,为现代农业蓄势赋能。2023年底,全县拥有各类农业机械共81506台套,农业机械总动力达40.71万千瓦;全年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72.94%,完成主要农作物机械化种植面积25.04万亩,水稻生产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87.46%,甘蔗生产机械化水平73.06%。 农机补贴惠民生 服务群众暖人心 农机补贴政策是一项强农惠民的德政工程,在调整农机装备结构、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以及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繁荣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武宣县农机中心利用春耕备耕等重要节点,向农民宣传国家农机购置补贴的对象、范围、标准、办理程序等,指导农民申报购置补贴,并积极对接财政部门办理补贴,及时让补贴惠及农民。 今年1月3日,金鸡乡新村村民覃汉受购买了一台旋耕机,方便到田间、地里作业。“国家政策挺好,农机部门的服务办理系统常年开放,随时可以在线提交申请。我买的旋耕机花了1.5万元,国家补贴2300元一次办结,从申请到补贴进账仅用了一个月时间,减轻了我的压力,现在用这台旋耕机干活比往年轻松多了。”覃汉受说。 据统计,2023年上级下达武宣县农机购置补贴资金810万元,全年共结算完成国家补贴资金823.668万元,占全年任务112.83%。全县申请农机购置补贴受益户数350户,机具数量546台套。通过实施农机购置补贴政策,武宣县农业机械化投入大幅增加,农业机械化水平稳步提高,为全县农业现代化发展提供了强大支撑。 基地示范带动强 携手农民促增收 走进桐岭镇哈密瓜生产全程机械化创新示范基地的大棚,放眼望去,一个个瓜形匀称、纹路清晰的哈密瓜隐匿于枝蔓间,村民们忙着摘瓜、装车,田间地头一片丰收的繁忙景象。 据了解,该示范基地实现了机械化育苗、远程遥控浇灌,并利用果蔬分选系统,使得种植、植保、管护等田间管理工作效率大幅提高,与普通作业相比,每亩每年减少人工作业10个工日以上。 2021年以来,武宣县农机中心积极指导博盛高效机收糖料蔗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基地、启宏高效机收糖料蔗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基地、螺山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基地等建设,有效促进甘蔗、水稻生产节本增效和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最大化。今年重点指导广西武宣百花山农业有限公司的哈密瓜优特项目建设,项目将幅射带动武宣县周边8000亩以上实现水果生产全程机械化发展。 补齐机械化短板 助力粮食好“丰”光 3月中旬,在武宣县螺山区域性水稻产业中心示范田里,伴随着机器的轰鸣声,一株株嫩绿的秧苗从插秧机苗盘上依次滑落,整齐地插入水田里。“一台自动插秧机不到10分钟就能完成1亩稻田的插秧,且秧苗的密度、行距和栽插深度都保持一致。机械化插秧每亩能够节约人工成本63元,每亩产量提高25公斤以上。”武宣县螺山生态农业农民专业合作社项目负责人罗健说,机械化插秧综合节本增效能够达到每亩90元。 2023年,武宣县水稻生产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87.46%,为加快补齐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短板,今年将在三里镇古立村由文润农业专业合作社负责新建1家水稻机械化烘干中心,购置2台烘干机,日烘干能力80吨,着力解决种粮户“看天晒粮”的难题,为粮食安全保驾护航。 3月13日,在禄新镇上堂村退桉还蔗种植地里,驾驶员操作机械往前开行,农机上的另外两人负责将甘蔗种茎放入机械指定位置,种茎滑落到开好行的土地里,随后机械自动施肥、覆土,完成开行、下种、施肥、覆土等步骤。“有了农机帮忙,千亩甘蔗的翻耕、新种工作十多天就能完成。”武宣县博盛农机专业合作社理事长武启惠说。 近年来,武宣县深入实施机械强农战略,加快推进农机引进、农机下地、农机服务,着力提升设施装备水平,助力现代农业发展跑出“加速度”。截至目前,全县共拥有农机专业合作社和服务组织47家,拥有农业机械1988台(套)、社员1687人;2023年服务农户数6.67万户,年作业服务面积30.2万亩,作业服务收入5970多万元,农机合作社成为支持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助力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和乡村振兴的中坚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