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栏语: 今年是党的二十大召开之年,也是来宾建市20周年。即日起,本报推出“我们的新时代·乡村振兴”专栏,生动展示党的十八大以来,各村屯在乡风文明建设、村容村貌、产业发展等方面的新变化、新成就,助力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六龙村下寨屯在路口设立指向牌,并展示改造前后对比图。 “处世良谋读与耕,韦门家训重持文。”5月27日,记者走在合山市北泗镇六龙村下寨屯古色古香的村道上,抬眼便能看见家家门前张贴的家风家训。这些家训各不相同,但都紧扣“以德立家、以善传家、以廉治家、以孝齐家、以俭持家、以和兴家”六个方面。 目前,六龙村仍保存有27栋明清时期的古民居建筑,其中还有600多年历史的村道宽敞得可以让小汽车通行,既方便村民出行,也让游客惊叹不已。这都是村规民约和家风家训在发挥作用。“这些路都是村民把自家废弃的菜园一点一点让出来,作为公共道路,才变得那么宽的。”村民韦豪辉说。 下寨屯是六龙村创建文明村、提升村民文明素质的示范村。该屯的村规民约自2013年实施以来,村民从忽视到自觉有序遵守,人情攀比、好逸恶劳、黄赌毒黑等陋习也慢慢减少。 六龙村驻村工作队队员卢学聪告诉记者,除了“一约”之外,各屯还成立了红白理事会、道德评议会、村民议事会、禁毒禁赌会以及移风易俗劝导队等,帮助村民更好地遵守规约制度。 据介绍,几百年来,六龙村一直沿用古老的婚嫁习俗,龙王屯的壮族婚嫁习俗在入选自治区非遗名录后,村民们通过现代演绎方式使其更具观赏性和教育意义。当天,全区首场“推进移风易俗·助力乡村振兴”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示范活动在六龙村举行。观看壮族婚嫁习俗展演后,村民兰广娥表示:“今天的演出非常好,今后,我将从自身做起,转变思想观念,改掉不好的旧习俗。” 乡愁记忆留下来,文明新风常相伴。2021年3月,六龙村作为来宾市的试点村,实行新时代文明实践“积分卡制度”,群众通过打扫房前屋后卫生、环境整治、协调纠纷等公益性活动获取积分,便可在“爱心超市”换取生活用品;村中的“老艺人”还会结合自身技能,通过编唱壮语诗句、山歌或者手工编织民俗老物件等参与乡村建设,进一步提升村风村貌。 现在,该村有网上注册志愿者211人,他们利用自身维修家电、理发、技术培训等特长组成“反哺联盟”,义务为村民服务。志愿服务的反哺,极大激发群众参与村级治理的热情,有力提升了乡风文明,推动乡风文明由倡导约束向自治自觉转变。六龙村也先后被评为自治区生态村、自治区绿色村屯、自治区卫生村等,一个“看得见山、望得见水、留得住乡愁”的宜居乡村逐渐成为来宾市文明示范样板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