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周小敏(右)现场制做泰国“酸嘢”。 前不久,广西“酸嘢”北京推介会的短视频在网络平台“刷屏”。其中,来宾特色“酸嘢”——武宣红糟酸也跟着一起进京“赶考”。 广西科技师范学院的留学生SUDARAT HONGTAWEE(译名:周小敏)来自泰国北柳皇家大学,是热衷美食的“味蕾探险家”,早就对广西“酸嘢”心生向往。6月28日,周小敏来到武宣县,探访有着千年文化历史的武宣红糟酸。 当听闻武宣当地有“一天不吃酸,两腿打luan蹿”的说法时,周小敏对武宣红糟酸的好奇心更强,找到了当地一家有名的制酸企业——广西武宣双姐食品有限公司。“我今天慕名来到您这里,就是想寻找武宣红糟酸。”周小敏开门见山,道明来意,该公司负责人冯芬笑着迎上前:“那你就来对地方啦!” 在该公司的产品展架上,摆放着各类酸品,红糟姜酸、红糟豆角酸,红糟空心菜梗酸、红糟荞头酸……色泽鲜艳,特别的酸味沁入心脾,味蕾突然间被打开,令人垂涎三尺。“之前只知道武宣有红糟酸,来武宣之后才知道红糟酸竟有如此多的品类。”周小敏迫不及待地想要了解红糟酸的魅力所在。 武宣县文化广电和旅游局原副局长黄新迎介绍,秦汉以来,作为古代百越之地的中溜(武宣),随着民族的融合,饮食文化不断形成地域特色。在继承中原糟姜的基础上,武宣县三里红糟酸逐渐形成集酸、辣、脆、香、咸于一体的独特风味。 “红糟酸最终的秘密是什么?”周小敏好奇地问。 “秘密就在于古人留下的‘红糟种子’。”黄新迎告诉她,红糟种是自然发酵形成,虽然颜色殷红,但不添加任何色素,健康美味。红糟可用于腌制嫩姜、豆角、酸辣椒等时令蔬菜,做成特色糟酸小吃。在2020年广西全域旅游大集市广西特色评选大赛中,武宣红糟酸荣获广西特色小吃三等奖;2021年,“双姐红糟酸”入选“广西好嘢”品牌名录;2018年,武宣红糟酸入选自治区非遗名录。 “武宣红糟酸起源什么时候?出自哪里?至今没有一个权威的说法和考证。但糟姜一说,却是有千年以上的历史。”黄新迎说,北宋著名书法家黄庭坚在《糟姜帖》中写下“庭坚顿首,承惠糟姜银杏,极感远意,雍酥二斤,青州枣一,漫将怀向之勤,轻渎不罪,庭坚顿首”。此帖道出,食用糟姜,古已有之,特别是宋朝,极为普遍,备受朝野宠爱。宋人不仅自己食用糟姜,还以之作为佳品,奉送与人。一直以来,武宣的糟姜得到较好地传承和保护,形成享誉区内外的“武宣红糟酸”品牌。 在冯芬的带领下,周小敏参观了红糟酸的制作工艺。武宣红糟酸腌制的工序十分讲究,把晾晒好的蔬菜和红糟、佐料按照一层红糟、一层辣椒、一层盐、一层蔬菜的顺序放于坛中,确保酸味、咸味均匀。入坛后,用米酒灌满,盖上盖子,用水压坛,等待半个月便可取出食用。 “酸酸的、脆脆的,有点咸,很香、很好吃!”周小敏迫不及待地品尝腌制好的红糟酸,竖起两个大拇指夸赞。 此次探寻武宣红糟酸,周小敏还带来了她的原材料,现场制做泰国“酸嘢”。“泰国‘酸嘢’与武宣红糟酸有很多相似之处。”品尝了泰国“酸嘢”,冯芬表示,下一步计划把来宾特色“酸嘢”销往泰国等东南亚国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