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兴宾区聚焦解决易地搬迁安置点群众的操心事、揪心事和烦心事,多措并举提升安置点服务管理水平,让搬迁群众稳得住、有就业、能致富。
提供精细服务 让搬迁群众幸福安家 推行“农事城办”精细服务。在“一办三中心”单独设立“农事城办”窗口,推行“双线服务”模式。由社区干部和网格员组成固定服务和流动服务两支队伍,全面推行代办式服务、预约服务、上门服务,为安置点群众提供业务代办及就业、文教、卫生、法律等多元化、开放式的“一站式办理”综合服务,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实现搬迁群众办事“不回村、不进部门、不出社区”。去年,“农事城办”窗口累计为搬迁群众解决难事150余件。 推行“网格式”精准服务。延伸党建触角,构建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全覆盖党建网络。制定“党建+网格”责任清单,社区干部、网格员、楼栋长由“坐堂办公”变“入户走访”、“专职专干”变“一员多能”。坚持全员参与,建立网格内事件处置工作机制,涉及辖区单位的,由网格员上报,社区统一派单、统一调度;涉及社会力量的,由网格员牵头,协调党员、志愿者、物业管家、辖区企业等共同解决,实现社区网格精细化管理。 推行“信访调解”精心服务。落实专(兼)职工作人员,解决群众信访矛盾,800人以上的安置点派驻第一书记,800人以下的安置点纳入当地社区管辖,2023年派驻第一书记、工作队员17名。选派律师(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担任搬迁社区法律顾问,积极为社区提供法律服务。将诉求反映的方式和电话等信息上墙,畅通搬迁群众问题反馈渠道。组织司法部门、派出所、“法律明白人”“五老人员”常态化开展排查走访、精准普法教育,形成“遇事找法、办事依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良好氛围。 办好民生实事 让搬迁群众住得安逸 打造“15分钟生活圈”。通过科学选址,实现安置点所在小区周边公共服务资源集聚。坚持教育服务优,满足搬迁群众子女就近上学需求,真正做到搬迁群众适龄子女就学“全覆盖、零门槛、无障碍”。坚持医疗服务优,方便搬迁群众就近就医。坚持社保服务优,健全防返贫预警监测和帮扶机制,落实搬迁群众低保、临时救助、医疗报销、养老等社会保障优惠政策,织密织牢民生兜底保障安全网。 成立多样化志愿服务队。整合党员先锋资源,由党总支部书记担任队长,发动党员干部、群众积极加入志愿服务队伍,推动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常态化、规范化、专业化。成立“文明劝导”“平安法治”“消防安全”“环保妈妈”等志愿服务队,提高搬迁群众参与社会治理的积极性,增强安置点群众的文化认同感、归属感、光荣感。其中,河西街道瑞民社区“环保妈妈”志愿服务队每周一、三、五定期组织开展环境卫生清扫活动,提升辖区卫生环境。去年,累计开展12次志愿服务活动。 定期开展“广西青空间”活动。探索搬迁安置点青少年帮扶模式,依托“广西青空间”服务平台,开展“四点半课堂”“成长伙伴”等志愿服务活动,利用课后、周末、寒暑假等时间段,常态化为社区青少年提供集中看护辅导服务,解决搬迁群众子女看管难题。同时,开设绘画、手工、朗诵等课程,丰富搬迁户儿童课余生活,提升安置点青少年的综合素养,促进身心健康成长。 落实就业保障 让搬迁群众过得安心 加强就业培训。完善党群服务中心功能,在党群服务中心设置就业服务站,坚持因人、因岗培训。依托街道工会、妇联、团支部等群团组织,个性化开展妇女、残疾人等就业创业培训。组织安置户参加电工、育婴员、保育员、茶艺师等就业技能培训班,帮助居民解决就业难题。去年,共开展38期职业技能培训,受益群众630名,发放培训补贴40多万元。 强化就业帮扶。主动对接企业,结合搬迁群众身体素质、劳动技能等实际,分类推荐到工业园区、周边乡镇木板厂、矿石厂等收入较高的企业应聘,实现就业118人。在城南漓江百味酒店对面区域设立菜市场,设置56个临时摊位,为搬迁群众减免摊租费,解决一批自主经营搬迁群众的就业问题。 建立就业机制。建立就业动态监测机制,通过组织荐岗帮就业、干部结对稳就业、公益岗位兜就业等多种方式,强化就业保障。去年,安排246名搬迁群众从事公益性岗位。目前,全区搬迁户就业4065人,实现有劳动能力且有就业意愿的搬迁户至少1人稳定就业的目标。 (余黄金 韦丹婷 韦永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