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琶村村民正在采摘春茶。 炒茶师傅现场炒茶。
古琶茶,因产于象州县妙皇乡思高村委古琶村而得名。2020年5月,古琶茶获得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同年12月,《古琶茶制作技艺》入选广西壮族自治区第八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名录。古琶茶是如何从一个小村落走向全国的?5月21日是“国际茶日”,记者前往象州县妙皇乡,探寻古琶茶的前世今生。 代代相传 历史悠久 摊晾、炒茶、揉捻、烘干、包装……在象州县天宝古琶茶业有限公司制茶车间,片片鲜绿的茶叶经过一道道工序后,变成一包包精美的成品。后续,这些制作好的产品将通过装车运输,销往广东、湖南、安徽、福建、南宁等地。 据了解,早在唐朝之前,象州的先民就开始种植生产茶叶,唐代陆羽的《茶经》中也曾提到,象州是当时岭南地区四大茶叶主产区之一。“我的祖太爷曾秀福去世后,留下27亩茶园,传给我的爷爷兄弟三人,我从懂事起就和爷爷上山种茶、采茶。”今年77岁的古琶村村民曾清贤告诉记者,他是曾氏第十三代子孙,明朝末年时,曾氏始祖从桂平西山迁徙至古琶村。后来,在长期的劳作中,曾氏先辈发现该村地理环境优越,土质肥沃,不仅能种植水稻解决温饱,四周的岭地还适宜种植茶树。一来二去,种茶的习俗便传了下来,至今已有400多年历史。 据介绍,曾清贤名下现有3亩树龄达150多年的茶树,每年收入1万多元,已成为家里的主要收入来源之一。 品质上佳 名扬天下 据《广西民间文学作品精选》(象州卷)记载,明朝末年,朝廷一顾姓官员途经古琶村时,喝了村民呈上的古琶茶,顿感解渴生津、神清气爽,于是进村买了几斤茶叶,带回朝廷享用。没想到,古琶茶因其色泽鲜艳、馨香袭人、清心提神的特质,备受众官员青睐。 后来,这名官员还派差使送来“庙王(妙皇)古琶细茶发客”印章,作为古琶茶专供的专属印记,并让差使购买一批茶叶,拿到广州、香港、新加坡等地换取财宝。从此,古琶茶名扬天下。 “古琶茶树一年四季都产茶青,其中以春季茶青的品质为最佳。”自治区非遗名录《古琶茶制作技艺》传承人韦旭辉说,古琶茶种植保护范围地处广西中部,土地、光照、温度、降雨等自然条件优越,非常适宜茶树生长。这里生产的古琶茶氨基酸丰富,条索紧结,茶青芽色绿嫩,汤色黄绿亮,滋味甘醇;红茶芽毫显露,色泽乌润,汤色红艳明亮,馥郁持久。如今,古琶茶在妙皇乡所辖的大梭村、盘古村、龙头村、新造村、路村、寮村、妙皇村、思高村等12个行政村均有种植,其中以思高村委为主要产区,古琶村和廷村为重点产区。去年4月,妙皇乡思高村委被授予“古琶茶制作技艺传承基地”牌匾。 “茶叶以‘明前茶’最为值钱。春茶芽叶嫩、味醇香、形态美,是古琶茶中的佳品。”5月20日,在象州县“学党史践‘三新’促发展”暨“传承茶文化发展茶产业”助力乡村振兴主题活动中,茶商代表陈锦钊对当地古琶茶品质赞不绝口。 创新加工 致富好路 在多年种植中,茶农不断总结经验,将先进技术和民间传统方法相结合,精细加工古琶茶,使其成为无公害“富硒茶”。据了解,经过400多年的传承发展,现古琶茶种植已成为当地村民的主要支柱产业和主要收入来源。 韦旭辉从2002年开始种植15亩茶树,2009年5月,她瞄准茶叶市场行情,大胆投资15万元创办家庭茶叶加工作坊,每年为村民加工1万多斤茶叶。2012年,韦旭辉将茶叶种植面积扩大至23亩,并利用自家茶园基地为本村茶农免费提供技术指导,推广生态环保生产规程,不断拓宽茶农销售渠道,带领茶农发家致富。 近年来,象州县政府通过招商引资,先后引进广西象州元昌茶叶专业合作社、天宝古琶茶业有限公司等茶叶加工企业,公司与茶农签订收购协议,以“茶业公司+贫困户”的扶贫模式,建立标准化茶园,通过茶农统一种植、管理、采摘,茶厂统一收购、加工、销售的模式完善产业链,提高茶叶产业的经济效益。 此外,象州始终坚持“生态立县、产业强县、文化兴县”的发展思路,实施休闲生态观光农业建设工程、茶叶名特优新建设工程、农业标准化品牌建设工程和古琶茶生态绿色高产高效栽培技术示范项目等,让一片片茶叶成为促进农民增收致富、推动乡村振兴的“黄金之叶”。截至目前,仅妙皇乡境内的古琶茶种植面积已达2600多亩,现有茶农600多户,覆盖脱贫户100多户,实现四季产茶,年产值千万余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