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年来,金秀立足优越的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优势,积极探索农民增收致富的新途径,大力发展林下种植业,获得了生态保护和经济效益的双丰收,林下经济成为推动该县经济发展“新引擎”和农民增收“好帮手”。图为长垌乡长垌村榆黄菇喜获丰收。(吴雪君 摄) 
广西金秀长青原生态农业种植专业合作社以“合作社+基地+贫困户”的模式,建成布福娜专业种植基地,带动周边4个村的65户群众参与种植。图为9月17日,一个个形似足球的布福娜(黑老虎)挂满枝藤,果实颜色大部分已由红渐紫,平孟村青山屯的村民们即将迎来布福娜的第三年收获。(黄珊珊 莫 霞 摄) 
近年来,大樟乡大力发展林下种植产业,创建大樟乡互助村阳春砂仁中草药材林下种植示范基地,种植有阳春砂仁1200余亩、鸡血藤500余亩、大钻300余亩。经过一年多努力,基地为当地创造务工收入70余万元,为互助村集体经济创收7万元。(莫李媚 摄) 
德香村村民将蜂箱放置在林间,让蜜蜂能在野外采到更多的花蜜。(广西生态工程职业技术学院供图) 
金秀镇六段村茶园航拍图。(苏呈祥 摄) 秋日里,巍峨的大瑶山山脉亘古连绵,一场特殊的丰收在金秀瑶族自治县的群山中酝酿。在金秀长青原生态农业种植专业合作社内,一棵棵布福娜树上饱满的黑老虎果,260亩布福娜即将进入采收期;林间,400余蜂箱再过一两个月也将收获“甜蜜财富”;林下砂仁、黄精、草珊瑚、七叶一枝花、黄花倒水莲等各类中草药正茁壮成长。 要保护生态,也要发展经济,如何统筹兼顾,是金秀面临的重要课题。 近年来,金秀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探索生态保护与发展新路径。该县因地制宜,聚集人力、智力、资金,充分利用森林资源禀赋,探索创新发展方式,形成林下养蜂、种植中草药材、种植特色农产品等的生态立体复合经营模式,带动各个乡镇抱团打造林下种(养)植生态产业集群,让一棵树上开出数朵“产业花”,搭上绿色转型发展快车,开辟了林下经济高质量发展新路,不断释放生态红利。 绿色发展 围绕“两山”论破题 如何冲破保护与发展的困境,忠良乡德香村最为典型。 德香村位于忠良乡东南面,全村共有194户710人,占地15.45平方公里,林地面积2.867万亩,主要种植杉木、毛竹(笋)、八角等,其中40%以上为公益林。曾经,由于交通闭塞,德香村经济收入主要依靠木材砍伐销售,良好的生态不能转化为经济效益。年轻人在村里找不到出路,纷纷外出务工……村经济陷入恶性循环。 为打破困境,德香村干部群众心里憋着一股劲。村里曾尝试发展小规模八角、家猪、肉鸡等种、养产业,都因缺乏技术不见起色。曲折的探索过程,逐渐消磨了村民们的信心。 2016年,该县政协成为德香村挂点帮扶单位,为全村谋发展、破困局注入强劲力量。经反复考察,决定利用德香村境内丰富的林木资源,发展对生态环境影响小的蜜蜂养殖产业。在县政协的带动下,德香村还从梧州市蒙山县购进了一批砂仁苗,开启了产业试点工作。随后,为支持德香村发展中草药砂仁种植,广西生态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发挥技术资源优势,多次派出专家开展指导和技术科研攻关,为群众拓宽了增收渠道。 近年来,德香村充分发挥优越的自然资源条件,不断提升群众致富的能力和水平,大力发展林下蜜蜂养殖和砂仁种植特色优势产业,推动经济发展。 “利用林下种植发展砂仁产业,既有助于恢复生态,又增加了林下经济收入。”德香村党总支部书记、村委主任赵梁平介绍道,截至目前,德香村共有蜂箱400余箱,种植砂仁1000余亩,砂仁和蜂蜜成了全村发展林下经济的重要项目、农民致富的重要门路。 示范引领 林下绽放“致富花” “七叶一枝花是云南白药等80多种中成药的主要原料,具有止血、镇痛、抗炎作用。”金秀返乡创业青年党员李富权,最近爱上了在网络上与网友分享中草药的那些事儿。 李富权出生于瑶医世家,为了脱贫致富,也为了继承传统,九年前,他决定返乡创业,带领家乡群众种植中草药。回乡后的李富权创建了金秀圣康生态农业开发有限公司,种植基地里的中草药主打七叶一枝花和黄精两味药材,带动了528户群众创业致富。 为大力发展林下经济,金秀紧抓推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机遇,紧盯“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总目标,蹄疾步稳、阔步向前。近年来,该县积极整合资源,大力引进培育龙头企业,充分发挥农民专业合作社、致富带头人等示范带动作用,成功打造出大瑶山银杉森林生态文化旅游核心示范区、圣堂瑶乡森林生态文化旅游核心示范区等以中草药为主导产业的自治区示范区(园、点)。目前,金秀共有有瑶医药企业8家、种养农业合作社310家,通过“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合作社+基地+农户”的模式发展林下经济。 各方资源聚集,金秀下足功夫探寻林下经济产业路。2017年县人民政府提出3年发展10万亩林下中草药的目标,制定实施方案,出台中草药奖补政策,对草珊瑚等9个品种给予奖补。例如:贫困户单户种植规模达2亩以上(含)的,草珊瑚、黄花倒水莲按420元/亩给予奖补,其余品种按800元/亩给予奖补。2018年至2020年,全县共发放中草药补助资金2386.40万元。在政策的扶持下,金秀林下中草药产业迅速发展,种植面积扩大到10.93万亩,占全县林下经济面积的65%。 借势林下经济产业发展有关利好政策,2018年4月,长垌乡长垌村村民合作社整合项目资金40余万元,创建林下灵芝种植示范基地。合作社负责提供产前技术培训,产中技术指导,产后收购、加工、储藏和销售等服务,示范带动群众发展新兴富民产业。10亩林下灵芝种植,当年为村级集体经济增收2.3万元,带动11户贫困户平均增收2300元。 绿林之下,经济之花生机盎然,致富之花暗香浮动。 富民兴村 “引凤还巢”产业旺 “来咯,草药回来咯,大家出来干活咯!”晚上7点,金俊风尘仆仆地拉着一车中草药材回到金秀瑶族自治县瑶山源养生堂有限公司厂房门口,声音格外响亮。 4年前,金俊还是在外打零工讨生活的“打工仔”,回乡后他创建了金秀瑶族自治县瑶山源养生堂有限公司,成了村里的致富带头人,同时也是长垌乡平道村党总支部书记、村委主任。 这两天,金俊从周边村屯及邻近乡镇各地收购中草药,用于制作药浴粉。他的公司成立于2009年,工厂占地面积3000多平方米,是一家以生产经营瑶医药特色养生健康产品的企业,也是广西首家专业生产瑶浴粉的标准化工厂。目前该公司有药浴产品30个类型、足浴产品30个类型、代用茶产品10个类型。自公司成立以来,每年定点收购贫困户药材约400吨,合计约300万元。 “2019年公司与金秀瑶族自治县瑶医医院正式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成了县瑶医医院技术协作研发生产基地,同时也是县里的就业扶贫车间和非遗扶贫就业工坊。”金俊表示,目前公司吸纳了300多名村民务工,其中建档立卡户约35人,让村民实现了“家门口”就业,让群众富起来,生活好起来,就是公司现阶段的目标之一。 产业振兴引发的“引凤还巢”效应不止于此。长垌乡平孟村青山屯的蒋昌敏带领群众一起成立金秀长青原生态农业种植专业合作社。在各级党委、政府的帮扶下,种植了280余亩布福娜,在基地的示范带动下,全乡共有4个村委65户群众种植布福娜共计690余亩。 长垌乡道江村的庞福银带着媳妇回到村里,改建垂钓鱼塘、亲水平台和瑶族特色药浴房,打造成了一家拥有不同瑶族文化元素的少数民族风情民宿。近年来,长垌乡凭借优良的生态,吸引了湖南、广东等地众多游客前来避暑度假。产业兴旺,让不少在外的年轻人看到了家乡的发展前景,纷纷返乡创业,如今,全乡发展民宿20家。此外,当地特产的灵芝、甜茶也成了乡村旅游的热门消费品。 近年来,金秀先后引进广东城光集团、广东大参林医药集团公司、广西林业集团、广西天河建设集团、金秀汇萃本草瑶药产业集团等多家企业参与瑶医药的发展,预计总投资达75.2亿元。其中,天河集团建设的世界瑶都·中国金秀瑶医药起源康养特色小镇PPP项目,计划总投资60亿元,包括瑶医院、香草湖、六段瑶寨等子项目,以探索瑶医、瑶药起源为产业核心,集中草药种植及深加工、休闲旅游、民族文化、商业开发为一体,形成全产业链综合体。县内的汇萃本草健康产业园已引进14家企业进驻,研发瑶药养生酒系列产品40多种,计划再种植林下中草药3.5万亩,打造世界级瑶药种植基地,国家级瑶医药森林公园。林下种养殖已成为大瑶山群众增收的重要来源。 从过度索取到与山共美,从基本温饱到追逐梦想,如今的大瑶山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动实践中摆脱了贫困,迈向了小康,正呈现出蓬勃的发展活力。下一步,该县将继续牢牢守好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充分利用良好生态优势,将林下经济作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助推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实现林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