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油桶上的二维码,就可以查看花生油的相关信息,以后买油更放心了。”11月27日,在兴宾区新香园榨油坊,正在购买花生油的徐广谋为信息化、智慧化监管手段点赞。
据了解,我市小作坊花生油“互联网+监管”系统建设已部署完毕,目前有264家小油坊纳入系统管理。我市还对食品安全监管人员及食用油小作坊生产者共计311人进行了系统安装使用集中培训,进一步提升小油坊精准监管效能。 “我们都是当天采购原料、当天压榨,榨出的油严格通过黄曲霉素B1降解机降解,每批油还要进行黄曲霉毒素B1检测。”新香园榨油坊负责人梁新团告诉记者,检测合格后,方能将信息上传至来宾市食用油质量监管与追溯平台,并在食用油瓶身粘贴监管追溯二维码。 今年以来,市市场监管局重点加强信息化、智慧化监管,推进小作坊花生油“互联网+监管”机制建设,扎实推动“放心食用油”“安全添加”工作出成效。通过来宾市食用油质量监管与追溯平台,生产者可进行生产档案在线填报和管理、检测数据上传,以此完善溯源码追溯体系,落实落细食品安全主体责任;消费者可使用手机扫描产品标签溯源二维码,查询食用油溯源信息,确保买得放心、吃得安心;执法人员可查看小油坊档案信息、台账信息、风险预警等监管数据,强化监管留痕,提高监管效能。 截至目前,该局通过组织开展“监督抽检”“评价性抽检”“执法应急抽检”“你点我检”“快速检测”等行动,共抽检食用油(油脂及其制品)494批次,合格473批次,合格率为95.75%;完成涉食品添加剂的食品抽检5089项,合格率为99.78%;食用油相关案件立案21起,结案12起,9起正在核查处置中。 “食品添加剂如何使用?”“怎么确定用量?”11月27日,在兴宾区宏业阳光早餐店,市场监管执法人员仔细了解该店食品添加剂使用情况,查看食品添加剂泡打粉的存放情况,核实店员在发酵面粉中加入泡打粉的用量是否标准,防范食品添加剂“两超一非”行为。 为强化食品添加剂监管,市市场监管局突出重点目标整治,确定乳制品、肉制品、糕点、自制饮品及监督抽检不合格等食品生产经营者为专项整治重点对象,全面清查食品添加剂的生产、使用和流通环节,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要求立即整改或处罚。截至目前,共检查食品生产经营单位4292家,检查发现问题单位72家,下达责令改正通知书6份;食品添加剂相关案件立案55起,结案31起,移送公安机关16起。 接下来,市市场监管局将加强部门协作,加大餐厨垃圾和废弃油脂的监管力度,避免废弃油脂回流餐桌;逐步建立并完善餐饮环节食用油数据库,通过向上一级供应链进行抽检,提高抽检覆盖面和监管效能;强化对小油坊的监管和指导,提高“互联网+监管”系统使用率和有效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