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成立前,武宣民众过的是食不果腹的穷苦生活。葱粑粑这种用米做的小吃对他们来说,是一种可望不可及的奢求。
文化大革命期间,把民间恢复的“十月朝”祭祖、添新衣等民俗,当成资产阶级的“封、资、修”来批判,物质生活的匮乏更让民众没心思考虑吃葱粑粑过节。 时光流转到改革开放年代,在武宣镇清水、大岭村一带流传着一首民歌: 长忆我家十月早,糯米葱粑山芋饱。 忙罢田里上地里,开工愁无厚棉袄。 这也许就是对传统民俗节日“十月朝”传承的萌芽与创新。老历十月初一这一天,炸上几个葱粑粑、煮一锅山芋汤,也算是对辛苦劳作了大半年的犒劳。过了十月,天冷了,最大的农事便是兴修水利、沟渠,东筑坝、西挖沟。尽管一年忙到头,开工时还要忧愁一家人的口粮,在做衣服要布票的年代确实是缠在心头难解的忧虑。 于是,“十月早”替代了“十月朝”,为的是不再受到狂热思想的压制。这个时节农耕基本结束,收成已定。看着就要到来的收获季节,更为祈福来年“百尺杆头更上一层楼”,家家户户约定俗成地大老早就劏猪杀鸭,呼朋唤友忙碌起来。 过去家穷得叮当响,有时一个月都难见一餐肉,日子过得紧巴巴。没有钱买荤料,但勤劳的清水人是不甘寂寞的——菜园里有的是葱花。于是,一根根翠绿的葱花成了节日的宠儿。那一天,先是直奔菜园拔回一大篮葱花,去掉根须和黄叶。把平时舍不得吃的糯米淘洗干净,浸泡一晚后用石磨磨成米浆,用布袋装好或吊在桶柄上,或用石磨压在其上。等挤出一部分水后倒出来揉搓,将洗干净的、白得透亮的根茎、青得诱人的叶子和磨好的米浆拌在一起,就可以下锅了。 “打米浆的时候,五斤米放一海碗熟米饭代替熟浆。熟浆多了费油,少了葱粑粑则硬得像石头。也有人在磨浆时放一抓黄豆,增色相还增食欲。炸葱粑粑最宜放花生油,油越好葱粑粑越香,整条街都能闻到香味。”在武宣街开了36年打米机的陈宝忠说。 此时,漫步在武宣的大街小巷,空气中弥漫着诱人的油葱香。清水是武宣县最早的“信用村”、甘蔗蘑菇种植专业村、三级小康文明示范村,第一个步入生态农业的村庄。现在的人不愁吃、不愁穿,在乎的是怎样在节日里吃出个性、吃出文化来。于是,清水、大岭家家户户又忙了起来,在倒满八分花生油的铁砂锅里,漂浮着吱吱作响的葱粑粑。特制的圆形铁制盛器周边上凸,一根筷子般长的柄与铁圈垂直连在一起,尾尖外弯成半圆,成“S”形,用以挂在锅边,以防滑落油锅中。油锅旁的架子上放着刚捞起的带黄、喷着香气的葱粑粑,一会儿就油干脆口了。 以葱花为主料,或素或加花生,也有的在中间裹上一块腌好的“不见天”肉。不管怎么变花样,葱粑粑必定要做成圆形的,寓意今年的劳作圆满结束,期盼明年还是一个圆满的结局。绿得亮眼的葱段配以雪白的米浆,有一清二白的寓意。 油必定是自己亲自种的花生炸出的油,最起码也是在超市里买的正宗花生油,这样炸出来的葱粑粑才青白分明、淡黄剔透、色泽清亮,气味芬芳、滋味可口。 葱必定是自种的香葱,一根根翠绿的葱去掉根须和黄叶清洗干净,去根切成段。葱头越大越好,这样吃起来才有无渣的细腻感。 米必定是当年的二苗米——富有光泽,吃起来质地细腻、粘稠适中。 架起油锅,先是炸制五花肉、芋头片,后是粳米做的油堆,最后炸磨好的粑米浆拌在一起的葱粑粑。将拌好的葱花和米浆放入滚烫的油锅中,仅仅几秒钟,葱粑粑的原型就会显示出来,从油底冒着泡浮到油面上。此时,快速翻动油面的雏粑,时不时往炉灶里添柴,以保持油锅里的温度。 一切以宾客为大!可以说,满桌菜肴最叫主人操心的就属葱粑粑了。有的切点腌制好的瘦肉丁放在面糊上,或者放花生、芋头丁。以前逢节才做,现在嘴馋想吃就做了,同学聚会时更是必不可少的小吃。 过去,炸葱粑粑一直到深更,之所以那么晚,是因为以前老百姓穷,生活拮据,只好在年节时做些以招待走访的亲戚。但是又怕小孩偷吃,只好半夜等小孩睡觉了才做,做好后装进篮子里用绳子吊在高处,防止他们偷吃。现在人们生活富裕了,再也不用藏着掖着。 在武宣还有“十月朝,糍粑禄禄烧”的俗语。糍粑在过去是传统的节日祭品,是农民用来祭牛神的供品。“禄禄烧”是一句形象而生动的客家俗语,“禄”意思是把糯米粉团反复拍揉,用炒熟的芝麻、花生和白糖做馅,做成像车轱辘一样滚动的圆状糍粑,象征着家境好。“烧”即烹调方法,不是煮就是烤,寓意热气腾腾。吃糍粑吃的是热度、玩的是心情,这样才有农家乐趣。 与其它民俗节不同的是,主客入座前的第一件事就是尝葱粑粑。主人端上装满晶莹翠绿葱粑粑的盆子:“没什么好吃的,尝个葱粑粑吧!”那一清二白的葱粑粑给老一辈人带来的是新旧社会两重天的感觉,启示今人不要忘记过去,珍惜现在、创造未来;当你迫不及待地拿起筷子轻轻一夹,香气扑鼻、油香四溢,那香喷可口的葱粑粑早已在饥饿的胃里充盈。 “吃葱粑——粑咯!”此时小巷院前人流穿梭,小孩到处欢呼雀跃。亲戚和远朋畅饮主人准备的薄酒,感受着各民族大团结、家和万事兴的美好。 因此,到清水村过“十月早”一饱口福的人们,最令其情牵梦萦的就属葱粑粑了。虽然没有看见主人用葱粑粑祭拜祖先,但葱粑粑成为招待客人的主食却是有目共睹的。那出自精巧之手做出的葱粑粑给人一种家的温馨。青的耀眼、白的明朗,纯粹是一家人团团圆圆、欢乐一堂的吉祥物。 宾客酒足饭饱将要辞行时,主人会热情地履行最后一道程序——打包。将一袋袋包好的葱粑粑递到每个人的手上,依依不舍地叮嘱:“兄弟,带回去给家人尝鲜,明年你一定要再来哦……” 对武宣人来说,“十月早”是个辞旧迎新的节日。它告别了贫穷与落后,将送阴间寒衣与添阳间棉袄的本意代代相传,把祭祀祖先的节日进化为尝新节、宾客相聚节、文化旅游节。“十月早”这一天以客多为荣、以忙碌为乐,以开门迎宾为礼!这不单是内容的变更,更是思想观念的递进。通过家家户户貌不惊人的活动潜移默化地吸引和教化着来自全国各地的宾客,彰显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磅礴张力,孕育起一个可以让世界看得见的武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