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学期开学已有1个月,“双减”政策出台对校外培训机构的运行作出严格规范,学生奔走于家庭、学校、培训班之间的脚步也在悄然变化。校外培训机构何去何从,成为备受关注的社会热点话题。
培训机构:面临转型 近年来,朝着商业运作方向突进的校外培训行业步调渐缓,转而寻求新的出路,我市不少培训机构也在积极转型。 市区祥和路一带聚集着多家培训机构,10月8日,记者走访时发现,部分学科类培训机构难以为继,正计划退出市场,个别机构大门紧闭或人去楼空,较负责任的机构会给家长停课退费。而钢琴、舞蹈、绘画、书法、少儿编程等素质类教育培训机构营业势头向好,有的打出扩大招生的广告,有的则挂起崭新的招牌,开起了分店。 随着“双减”政策落地,大多数教育培训机构表示会积极贯彻落实“双减”意见精神,并探索转型发展之路。一些机构增设素质教育课程,包括艺术、体育、编程等,专注于学生“德智体美劳”五育目标发展要求;有的机构把重点放在语言培训、兴趣类培训等方面,或向职业教育、成人教育领域拓展。 “新学期开学以来,家长咨询量比起以往减少了很多。我们正努力结合国家政策的要求,进行转型和布局,目前计划开发素质教育类课程。”覃女士是本地一家以学科类为主打的培训机构负责人,她告诉记者,周围很多同行都在积极寻找出路,校企合作、营地教育、成人教育、智能硬件、教育科技等,都有可能成为校外培训机构未来的发展趋势。她说,当下科技、编程、人工智能以及音乐、美术等培训领域大有前景。 “双减”政策提出,学科类培训不得占用国家法定节假日、休息日及寒暑假期,记者走访了解到,目前我市大部分学科类培训机构已将周末培训课程改为工作日的晚上。“课业辅导还是要做的,现在只在周一至周五的规定时间段进行学科类培训,培训的目的也从过去的‘培优’变成‘补差’。”面对当前转型的大形势,在培训机构任课的陈先生存在焦虑,长期下来,一些机构和老师的培训思维已经固化,向素质教育转型存在一定困难。他告诉记者,虽然素质教育是一个大方向,但对于小规模的培训机构,由于之前没有基础,且相关人才匮乏,在这一方面竞争力不足,“现阶段机构还在考察调研,力争尽快转型成功。” 家长:喜忧参半 “小孩课业负担减少,回家有时间做自己喜欢的事,笑容也多了,我们作为家长肯定也高兴。但对于考试和升学,还是主要看分数。”昨日,在市祥和小学门口等待孩子放学的江女士说出了自己的心里话。 此前,江女士的孩子固定在一家培训机构学习,学科成绩保持在班级中上游水平。她说,能够减轻课业负担,对孩子和家长来说都是好事,但她担心孩子会因此成绩下滑,影响升学。记者在采访中发现,有此顾虑的家长占到70%。他们希望,“双减”政策可以真正落到实处,以免让一些机构钻空子。 少部分家长则保持较为开明的态度。“成绩不能衡量一切,我更希望孩子能够健康成长。况且,素质教育与学科教育是有互通之处的。”家长韦先生表示,自家孩子一直对智能机器人有浓厚兴趣,在家人的支持下,孩子利用周末时间上培训课,希望能把兴趣转化为一门特长。韦先生认为,类似人工智能、编程等培训能够很好地培养孩子的理解力、思维力和动手能力,这些能力同样也是学好学科课程的关键。如一味压榨孩子的时间和精力,试图实现“弯道超车”,会大大磨灭孩子的灵性和创造力,不利于孩子身心健康成长。 记者手记 有需求就会有市场。“双减”政策的实施落地,意味着市场需求也在发生转变,教育行业发展终究要适应社会前进的方向。转型是一个缓慢且谨慎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各类培训机构应跟紧国家政策,从整体看待问题,从未来思考可行之道,只有兼具创造性、多样化、个性化,才能在发展的浪潮中站稳脚跟。 (来宾网-来宾晚刊记者 杨宇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