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瑶族非遗黄泥鼓舞传承人盘金海。 (戴秀云 摄) 在金秀大瑶山腹地,隐藏着一个600多年历史的古老村落——六巷村。巍峨的五指山下,黄墙青瓦的民居错落有致,石头路、老寨门古色古香,青山绿水间流淌着深厚的瑶族文化。在这片土地上,更有一件传世之宝——一只传了500多年的黄泥鼓,其声音依然洪亮如初,见证着这个村落的历史变迁和文化传承。 一只老鼓传了500多年 4月17日,记者一行走进金秀六巷乡六巷村下古陈屯,拜访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瑶族黄泥鼓舞)代表性传承人盘金海。 在盘金海家中,阁楼被烟熏得略显黑旧,但挂在梁上的6只长鼓却熠熠生辉。盘金海一脸花白长须,虽年过花甲,但身手矫健,只见他爬上阁楼,取下一只长1米有余、鼓身程亮的瑶族长鼓,声情并茂地讲述起黄泥鼓舞背后的传奇故事。 “这只鼓一代一代传下来,已经有500多年历史。”据盘金海介绍,最早的黄泥鼓舞起源于瑶族祭祀盘王时跳的舞蹈。相传,瑶族祖先盘王携子上山打猎,不幸被一只山羊撞下悬崖,摔死在一棵酸枣树上。其子猎杀了那只山羊,砍下那棵酸枣树,用树制成鼓身,山羊皮做鼓面,用力拍打以泄愤怒。在准备为盘王追悼时,鼓声不响,遂将鼓放于屋檐下。一场大雨后,鼓面沾上黄泥,意外地发出了洪亮的声音。自此,黄泥鼓便在瑶族的祭祀活动中流传开来。 定心坚守用心传承 六巷村不仅是黄泥鼓舞的发源地,更是一个保留着完整瑶族文化习俗的村落。这里的建筑、歌舞、服饰及石牌等,都充满了浓郁的民族特色。为了更好地展示民族传统文化,当地政府在下古陈屯修建了一座瑶族(坳瑶)生态博物馆。 在保护和发展传统村落方面,当地政府展现了坚定的决心与行动,对老建筑进行了修缮和保护。目前,仅六巷村六巷屯、下古陈屯就有40余座传统民居得到妥善保存。近年来,六巷村下古陈屯、六巷屯先后被列入中国传统村落、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名录。 除了黄泥鼓舞,六巷村还有许多丰富多彩的非遗文化,如“瑶族过山音”“瑶族服饰”“瑶族石牌习俗”等,现拥有1项国家级、4项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可喜的是,这些非遗传承人不仅坚守着传统技艺,更致力于将其传承给下一代。 盘金海就是其中的佼佼者。他不仅自己精通黄泥鼓舞,还培养了得力徒弟盘继学、盘宁勇等人,共同传承这一非遗技艺。他们进学校、走村寨传习黄泥鼓舞,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喜爱这一传统文化。近年来,金秀大力推动非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举办盘王节、文化旅游节等节庆活动,邀请传承人进行非遗项目展演、展示,让更多人亲身感受到瑶族文化的魅力。此外,当地还举办培训班,让民族传统文化得以更好地传承。 “最大的一个黄泥鼓舞班有500多名学生。”盘金海高兴地说,可见黄泥鼓舞在年轻一代中的受欢迎程度。他还表示,黄泥鼓舞在传承中不断创新发展,增加了队形编排,使舞蹈更具观赏性。同时,与白马舞、钓鱼舞、师公舞、蝴蝶舞等交流融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瑶族舞蹈文化。“定心坚守、用心传承民族文化,这是作为一名非遗传承人的使命。”盘金海说。 “这是女儿的闺蜜跟我学习瑶族服饰织绣的照片。”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瑶族服饰)代表性传承人蓝桂珍向记者展示手机里的照片。据介绍,蓝桂珍自小学习瑶族服饰织绣,2015年获非遗传承人荣誉。“这份荣誉不仅是对我的肯定,更是保护和传承好传统文化的责任与担当。”蓝桂珍表示,她每年都会开办瑶族服饰培训班,还经常受邀参加各类节庆活动,现在女儿已基本掌握瑶族服饰织绣,让她倍感欣慰。 发展是为了更好地保护 今年的广西来宾三月三系列活动中,金秀瑶族黄泥鼓舞、瑶族服饰等在“来者上宾”千人巡游展、非遗大集市惊艳亮相。盘金海带着这只500多岁“高龄”的老鼓,在万人瞩目下演绎金秀瑶族黄泥鼓舞,知名度进一步扩大。 近年来,金秀不断挖掘民族文化资源,利用自然资源禀赋,发展民宿,建设旅游驿站、停车场等,吸引众多游客前来体验瑶族文化。2023年9月,六巷乡举办首届生态民俗文化旅游节,吸引2万多名游客参加,让这个传统村落又火了一把。 一只老鼓传了500多年,鼓声悠悠,声音依然洪亮,见证了传统村落的历史文脉传承和乡村振兴。这不仅是六巷村黄泥鼓舞的传奇,更是中国传统村落保护和发展的生动写照。在六巷村这片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土地上,传统与现代交织在一起,共同谱写着瑶族文化的华章。这里的人们用自己的智慧和汗水,守护着祖先留下的宝贵财富,也为后人守住了一个充满故事和传奇的传统村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