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云雾缭绕的金秀大瑶山深处,隐匿着一个古老而神秘的村落——金秀瑶族自治县金秀镇共和村委古卜屯。这里独特的民族民俗熠熠生辉,高达 87.99%的森林覆盖率让其宛如绿色的明珠。在这片茂密的森林中,蕴藏着上千种珍贵的药材,神奇的瑶医瑶药在此传承不息。
吊脚楼下的瑶歌悠扬 从金秀县城出发,沿着蜿蜒的盘山公路行驶约一个小时,便能抵达这个挂在半山的小村屯。 踏入古卜屯,映入眼帘的是那黄墙青瓦的吊脚楼。据介绍,吊脚楼是茶山瑶独特的建筑方式,是准备出格的女子入住之所,也是女子考验爱慕男子、谈情说爱的浪漫阁楼。这些古民居不仅是建筑艺术的瑰宝,更是历史文化的忠实记录者,承载着瑶族先辈们的智慧与生活的珍贵记忆。 
黄墙青瓦的吊脚楼。 (本报记者 黄俊策 摄) “欢迎来到大瑶山做客,我们瑶山是个好地方,瑶妹敬你一杯茶……”“拉咖(意为住在山上的人)咧,喝茶咧”。农历六月初六,身着绚丽民族服饰的瑶民围坐吊脚楼前,以歌传情,悠扬的歌声在山谷间回荡,讲述着瑶族古老而美丽的故事。 村名奇缘,与青蛙共生的传说 古卜屯名的由来,充满了神秘的色彩,竟与一只青蛙紧密相连。据60岁的村民陶喜文讲述,往昔,瑶族人民为躲避战乱与压迫,毅然决然地选择迁徙至深山老林之中。先辈们来到此地,在幽深的山沟里惊见一只青蛙,静静地趴在石头上,遂上前欲将其捕获。令人啧啧称奇的是,这只青蛙竟纹丝不动。先辈们据此认定,此地乃安宁祥和、适宜居住之所。于是,村民依据青蛙总是趴在石头上这一景象(方言称“古扑”)的谐音,将此地命名为“古卜”。 “药王谷”中的千年传承 古卜屯依山而建,这是一个仅有37户、100多位居民的茶山瑶瑶寨。在这片青葱的山峦之间,蕴藏着上千种珍贵的药材。76岁的瑶医苏德留满怀自豪地告诉记者,早些年,他不辞辛苦地从别处探寻珍奇药材,并悉心移栽到村前的山谷,如今这里已汇聚了几百种珍奇药材,俨然成为他的“药王谷”。 “这是红豆杉,被公认为抗癌植物。”“这个块茎,落叶后只有花,是治疗肿瘤的主药”……老苏滔滔不绝,如数家珍般介绍着珍贵药材及其显著疗效。儿子苏庆勇则亦步亦趋地跟在父亲身边,用心熟悉这“药王谷”中的珍宝。 
苏德留(右)向记者介绍草药及其功效。(本报记者 吴清文 摄) “这里不足一平方米,却生长着凤尾草、接骨风、蝴蝶草、地冬瓜等七八种草药。”老苏在村边的一处坡地停下脚步,兴致勃勃地介绍着这方寸土地中蕴藏的宝贝。 “这是凤尾草,捣烂加淘米水,能有效治疗烫伤;这是草珊瑚,又名接古风,可内服也可外用;这是白齿苋,药食同源,具有清热解毒之功效;这个是(紫萼)蝴蝶草,能够治疗黄疸,对毛毛虫致痒有神奇疗效……”老苏逐一介绍,苏庆勇则全神贯注地认真端详。 “上山虎长在山上,下山虎长在山冲(水边)。”苏庆勇今年42岁,接过父亲苏德留下的瑶医瑶药已有6年之久。对于金秀瑶族“五虎九牛十八钻七十二风”这108种常用药,苏庆勇早已了然于心,对其疗效亦烂熟于胸,并能够依据药材的生长习性,迅速地在古卜一带的山林中精准定位,找到所需的药材。 瑶医药的产业化之路 “我们在共和村大力发展林下中草药种植,今年新种植了黄皮药材,面积达1200多亩。”共和村委驻村第一书记张宝明介绍,金秀瑶医药文化源远流长,药用植物资源丰富多样。以“五虎、九牛、十八钻、七十二风”为代表的天然瑶药,是瑶族人民千百年智慧的璀璨结晶。共和村利用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优势,大力发展中草药种植,采用“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模式,成功推广种植了8000多亩中草药,成为大瑶山实至名归的“药库”。 据统计,目前金秀瑶族自治县中草药种植面积累计达19万亩。通过“建基地+建厂房+建园区”,推行“公司+基地(园区)+农户”发展模式,构建起从研发、培训、育苗、种植、加工、流通到康养的瑶医药全产业链,精心打造“山上种药,山下制药,山中康养”的发展格局,全力以赴打响“瑶医药之都”品牌,让瑶医药文化焕发新的光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