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覃世榜,禄新镇思布村村民都说他是条汉子。虽然已是古稀之年,这位步履蹒跚的耄耋老人,慈祥的脸庞依然难掩刚毅本色。
前不久,禄新镇结合庆祝建党百年活动开展走访慰问,覃世榜接过工作人员递来的慰问品,对一个上面印有“让军人成为全社会尊崇的职业”的保温水杯爱不释手,拿在手里端详半天,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上世纪六十年代,覃世榜怀揣梦想参军入伍,到北京成为了一名铁道兵。拥有高小文化的他,在当时算是个不折不扣的知识分子。在部队里,他顽强勇毅,吃苦耐劳。入伍第二年便入党,深受领导器重。 由于历史原因,部队给家乡发的调查函始终杳无音讯,覃世榜与提干失之交臂。教导员握着他的手,不停扼腕叹息。在部队待了八年后,覃世榜无奈脱下军装,复员返乡。 回到家乡后,覃世榜一边务农,同时担任民兵营长兼治安主任。1976年,他到当时的武宣磷肥厂上班,身份是半工半农。虽非正式职工,每个月还有30余元的工资。 上世纪80年代初,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全面铺开,覃世榜家分到了1.8亩田,二三十亩地。为能从这些田地里多薅一些“羊毛”,覃世榜经年累月含辛茹苦,风里来雨里去,像台永不停转的机器。尽管如此,土地薄产,难以支撑子女们高昂的学费。唯一的办法是东挪西借。每到开学季,常见覃世榜夫妇奔走于各亲友家中。 再苦再累,也从未见覃世榜在子女们面前叹过气。他教育子女,始终言传身教。“知识改变命运,吃不了学习的苦,只能啃地里的‘骨’,”这是他最喜欢挂在嘴边的话。 在村里,覃世榜是敢于第一个吃螃蟹的人。1989年,县里开始引导农民种植甘蔗,当时村民大都持观望态度。覃世榜连同开垦邻居家的荒地,一下子种了20多亩。他们家率先在村里实现年产甘蔗突破百吨目标。靠种植甘蔗的收入,极大缓解了孩子们的学费压力。看到覃世榜尝到了甜头,不到两三年,村里种植甘蔗的农户便如雨后春笋,甘蔗成为村民脱贫致富的一大产业。 作为一个拥有数十年党龄的老党员,覃世榜是个敢说敢做敢担当的人。2016年,思布村要建设6000亩“双高”基地,时间紧,任务重。当时群众地里大多种植经济林木,有的即将成材,遇到不小的抵触。对此,覃世榜坚持和村镇干部一起挨家挨户登门做工作,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啃下了不少“硬骨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