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耕地质量建设是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确保粮食安全生产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抓手。近年来,兴宾区深入贯彻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积极发展保护性耕作,使耕地质量不断提升并得到自治区农业农村厅的肯定。 聚焦“措施保障”关键点,确保指导服务落实到位。为保障资金落实到位,兴宾区将耕地质量管理纳入政府工作议程,在财政极度困难情况下,每年安排财政资金16万元作为耕地质量监测工作经费。去年安排30万元作为土壤改良培肥经费;将耕地地力保护补贴与耕地保护与质量提升工作相结合,对推广稻田冬种绿肥的农户(连片种植200亩以上含200亩)实施财政补贴,极大地鼓励和引导农户参与到耕地地力保护工作中来;去年统筹双季稻轮作项目、高标准农田建设、酸化耕地治理、耕地地力补贴等项目资金,投入1200多万元用于发展绿肥生产。通过加强耕地土壤检测、田间试验和技术培训,减少化肥施用量,减少农业面源污染,提高肥料利用率,改善耕地土壤理化性状,实现节本增效和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双效目标,目前已完成推广测土配方施肥192.93万亩,秸秆还田118.18万亩,酸化土壤改良10万亩,推广节水农业67.25万亩,水肥一体化6万亩。 聚焦“藏粮于地”支撑点,大力发展绿肥种植。将绿肥生产作为提升耕地质量、减少化肥施用、实现增产增收的有力抓手,大力推广绿肥种植。在双季稻种植区域,“两高”(高速公路、高速铁路)、国道、省道公路干线两侧沿线,例如陶邓、良江等重点乡镇的村屯建立20个1000亩以上连片“秸秆还田+种植绿肥”循环培肥还田技术模式示范区,有效实现提升土壤肥力、提高作物产量、杜绝焚烧秸秆三大目标。同时,采用无人机播种代替人工播种方式,有效确保绿肥播种高效完成,实现节本增效。“十三五”期间,兴宾区完成绿肥种植示范面积63.65万亩。绿肥的广泛种植,为兴宾区实现耕地质量提升、粮油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推进乡村振兴开辟了新路子。 聚焦“节能减排”热点,推进化肥减量增效。通过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整县推进等项目的实施,积极采取有效措施,规范畜禽养殖业发展,加快实现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有效减少化肥施用量。项目实施以来,164家规模场和专业户及81家规模以下养殖场完成养殖场粪污处理设施的升级改造,畜禽粪污利用率达95.35%,规模养殖场畜禽粪污利用率达96.45%。2020年至2021年,兴宾区产生畜禽粪污总量为481.2万吨,其中畜禽粪便204.4万吨,养殖污水276.8万吨;共有有机肥加工厂10家,两年使用畜禽粪便21.95万吨进行加工有机肥,加工成有机肥7.21万吨,其余的畜禽粪便通过堆肥发酵后进行农牧结合利用,养殖污水通过发酵后用于甘蔗、果地、林地等灌溉。 聚焦“产业发展”落脚点,推动乡村振兴产业兴旺。绿肥生产坚持科学谋划、整体布局,以种粮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企业等为主体,以“先建后补”的形式鼓励新型经营主体参与,发展“稻—稻—肥”轮作模式。在自治区土肥站、广西农科院资环所和国家油菜产业技术体系桂林综合试验站的指导下,按高标准、高质量建立核心示范区,增强样板的辐射带动力。陶邓镇大邓片区6000多亩布置有绿肥品种、技术模式等效果展示,带动推进整镇连片200亩以上的晚稻田种植绿肥1.9万多亩。蒙村镇铁象片区2000多亩,以油菜、苕子种植与乡村旅游相结合为重点,规划以知青小院到油菜花田的农旅结合为主题,提升乡村风貌,助力乡村振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