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来宾市“壮族三月三·八桂嘉年华”文化旅游品牌系列活动。(本报记者 韦 鑫 摄)
近年来,来宾市深入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以及习近平总书记对广西“五个更大”重要要求,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以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为重要抓手,进一步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全市上下呈现民族团结进步、社会和谐稳定、经济快速发展、人民安居乐业的良好局面。 我市秉承费孝通老先生提出的“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理念,按照“强化一个格局+促进五个共美”模式,推进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深入开展。截至目前,全市获表彰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16个、模范个人17人,自治区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89个、模范个人159人;获命名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示范单位4个、教育基地1个,自治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示范单位28个、教育基地4个。 在金秀长垌村集体经济种植大棚内,合作社社员忙着采收香菇。 1.拧紧思想“总开关”,画好民族团结同心圆 今年4月,来宾市2023年“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月”启动仪式在市城南小学举行。启动仪式上,身着壮族服饰的学生通过山歌、舞蹈、乐器演奏等文艺形式,展示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壮乡特色文化。此次活动进一步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民族工作,全面贯彻落实中央关于民族工作的各项决策部署,把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融入全市中心工作中,同心绘就民族团结、社会和谐美好画卷。 注重宣传教育,构建精神纽带—— 我市坚持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纳入党员教育、干部教育和国民教育体系,坚持把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纳入干部职工、党员教育培训范围,举办民族团结进步专题研讨班;每年组织开展民族团结进步主题教育进校园活动,以主题班会、主题讲座、知识问答、社会实践等形式推进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 丰富活动载体,营造浓厚氛围—— 同时,注重以文化浸润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开展形式多样的民族文化体育活动、民族团结主题教育,不断深化社会宣传教育,积极构建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去年,全市开展“强国复兴有我”“我们的中国梦”——文化进万家、基层群众文艺会演、第十四届文艺大展演等文化文艺活动500多场,受众20多万人次。 加强文化传承,延续文化血脉—— 目前,我市积极开展民族文化保护、非遗传承工作,收集整理了瑶族黄泥鼓舞、瑶族织绣技艺等830项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资料。大力挖掘本土民族文化艺术资源,积极打造文化精品,《逛新村》进京演出并荣获全国首届农民艺术节最高奖(精萃奖),大型瑶族舞蹈诗《瑶都神韵》参加第八届广西剧展大戏展演荣获桂花奖铜奖,现代彩调剧《蔗乡女》参加第九届广西戏剧展演获大型剧目桂花奖银奖……通过不断传承、创新发展民族优秀文化,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我市大力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象州县寺村中心校学生享受免费营养午餐。 2.把牢发展“总钥匙”,绘就民族团结新画卷 发展是解决民族地区问题的“总钥匙”。当前,我市正抢抓机遇,全面对接粤港澳大湾区,全力打造广西内陆承接东部产业转移新高地、西部陆海新通道东线重要节点城市、珠江—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重要支点,积极服务和融入全国、全区开放发展新格局。 根据地区生产总值统一核算结果,2023年1-9月,全市GDP增长4.8%,增速较上半年提高0.2个百分点。从三次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增长4.2%;第二产业增加值增长7.8%;第三产业增加值增长3.2%。 打造高质量发展新平台—— 在三江口这片曾经的荒野之地,如今万象更新。红水河、柳江、黔江交汇之处的三江口,已成功落地仙鹤高性能纸基新材料产业园、三江口森林工业城、三江口节能环保生态产业园等重大产业项目,全部投产后总产值将达到2000亿元。 我市以三江口新区为主阵地,加快建设直通粤港澳大湾区大吞吐量的港口基础设施和内河水运网络,建立完善“政府主导、企业运作、利益共享、共赢发展”的开发模式,一个开放开发、基础设施完备、产业逐步聚集的新区初现雏形。 绘就乡村振兴新画卷—— 七月,武宣县二塘镇石耉村百亩莲藕基地,朵朵荷花竞相绽放,微风拂过,荷香四溢。石耉村依托区位优势,以蔬菜生产基地为龙头、莲藕基地为基点,走出一条产业兴、乡村美、百姓富的特色之路,绘出乡村振兴新画卷。 2020年,我市历史性解决千百年来的绝对贫困问题,29.32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脱贫只是第一步,几年来,我市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2022年发放产业奖补资金1.7亿元,惠及脱贫群众和监测对象19.3万人,让各民族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上一个不掉队。2022年6月,来宾市、兴宾区、象州县、忻城县、合山市巩固脱贫成果后评估综合评价“好”,获自治区党委、政府通报表扬。 铺就民族团结“致富路”—— 今年6月30日,贺州至巴马高速公路全线通车,金秀到来宾车程缩短至70分钟,象州至来宾缩短至1小时以内,来宾至都安缩短至1.5小时。这是我市高速公路网布局不断优化的一个有力见证。 近年来,我市深入实施“交通强市”战略,积极构建“公铁水”多式联运交通运输体系,截至2022年底,全市公路总里程达9099.5千米,铁路线路里程255.2千米,内河通航里程424千米,来宾各族人民的交融路、幸福路越走越宽阔。
8月22日晚,来宾“村BA”市级赛在市体育馆激烈对抗。(本报记者 刘 维 摄) 3.搭建融合“连心桥”,筑牢民族团结生命线 8月22日晚,来宾“村BA”市级赛在市体育馆激烈对抗,吸引全市各地近万名干部群众前来观战。一场场体育赛事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搭建了舞台,融洽了党群、干群关系,促进了民族团结进步。 我市牢记“民族团结是我国各民族人民的生命线”,积极完善政策举措,推进各民族人口流动融居,构建互嵌式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逐步实现各民族在空间、文化、社会、心理等方面全方位嵌入。 推动各族青少年交往交流—— 实施“各族青少年交流计划”,开展各族青少年主题交流、社会实践交流、志愿服务交流、结对帮扶交流等活动项目,举办“青年大学习”知识挑战赛暨全市青少年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专项赛,参与青少年超过200万人次,推动各族青少年增进联系、加深友谊,在心中播下民族团结的种子。 密切内外交流,加深情感交融—— 我市依托本地资源优势,不断深化“文旅+”融合发展,培育一批非遗旅游体验基地,打造多条精品旅游线路,切实提升来宾旅游吸引力。今年前三季度,全市累计接待游客2854.57万人次,同比增长68.84%,“旅游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计划”取得明显成效。 实施“各族群众互嵌式发展计划”,加强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后续扶持工作,强化粤桂协作,组织开展农民工返岗“点对点”服务工作,粤桂协作经验获全国推广。 民族文化节庆活动促进“三交”—— 忻城“十二生肖小马仔”制作技艺,是忻城人民在生产劳动与社会实践中创造、积累的优秀文化精髓。该县每年通过组织开展“小马仔”制作技艺评选比赛,吸引了众多游客,实现技艺传承、提高产品价值,促进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用文化软实力凝聚民族魂。 近年来,我市依托民族文化、民族节日,丰富各族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全面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开展“壮族三月三”“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线上线下文化宣传展示活动,全方位展播来宾各地传统音乐、舞蹈、戏剧、技艺、民俗代表性非遗项目和非遗文创产品,促进传统民族文化传承发展。 随着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的不断深入,一村跨两县的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先进集体——象州县上坪村多民族一家亲的民族团结典型、金秀大瑶山团结公约精神赓续至今的民族团结故事,在桂中大地遍地开花,也将越开越绚丽。 路网交织,铺就各民族群众致富路。
8月22日晚,来宾“村BA”市级赛在市体育馆激烈对抗。(本报记者 刘 维 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