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这样一首曾经惊艳整个盛唐,如今依然具有恒久影响力的诗句,竟出自16岁少年之手,他叫白居易,字乐天。
在诗歌领域,李白、杜甫、白居易,被后人尊称为唐朝三大诗人。白居易一生写诗2800多首,是唐朝写诗最多的诗人,被后人称为“诗魔”。 《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上至七八十岁的老人,下至五六岁孩童,都能看懂听懂,“惟歌生民病,愿得天子知”“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在75年的人生中,白居易并不是单单做个文人,他远大的政治抱负和人生理想,在现代人眼里,依然很燃、很热血。 白居易是有大智慧的人,官做得大、诗写得多,一生充满了坎坷和磨难,却能把日子过得行云流水。 天才的另一个名字叫做努力 公元772年,在河南为官的山西人白季庚老年得子,白居易自呱呱坠地,便承载着白氏家族的希望。 因生逢乱世,从小白居易就被父亲领着到南方避乱,受尽颠沛流离之苦,也在搬家的路上见到了许多无家可归的流民,幼小的心灵从此埋下了深厚人道主义精神的种子。在15岁时,白居易就写出了“故园望断欲何如?楚水吴山万里余。今日因君访兄弟,数行乡泪一封书。”为官的父亲也很有远见,鼓励白居易到京城结交名人,见见世面。 拜访老诗人顾况当属白居易人生中一个著名的桥段。顾况是当时颇有名望的文学家,很高傲、不好接触,经常在后生晚辈面前倚老卖老。白居易16岁抵达长安,考科举,求功名,专程去拜访他。顾况听说他的名字叫白居易,就开玩笑说:“长安城里东西很贵,居住下来可不容易啊”。等到批卷读到白居易的《赋得古草原送别》“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时,顾况不禁大为惊奇,拍案叫绝:“能写出如此的诗句,白居也易!”从此,白居易诗名大振。 29岁时,白居易不负众望,以第四名的优异成绩考取了进士。作为同榜中最年轻者,白居易自然十分得意,大笔一挥,在长安雁塔题名处写下:“慈恩塔下题名处,十七人中最少年”。 那扑面而来的画面感,让人不禁感慨:意气风发的少年,真帅! 自然,白居易天赋过人,五岁即能写诗,九岁已熟悉声韵。但气人的是,明明是个天才,他却比别人更努力。白居易在《与元九书》中,与元稹回忆起自己小时候读书的样子:“昼课赋,夜课书,间又课诗,不遑寝息矣,以至于口舌生疮,手肘成胝。”读书读到口都生出了疮,手都磨出了茧子,这样拼命让他注定成为传奇。 饱历仕途险恶不改本心 800年,考取进士的白居易,正式开启仕途生涯。 中国古代的文人都有一个特点,那就是想做官,渴望在仕途上大展宏图,建功立业。李白、杜甫如此,白居易也不例外。 803年,白居易在朝中担任秘书省校书郎,负责皇家图书典籍的管理。小小芝麻官是无法满足白居易的政治抱负的,他勤勉尽职,逐渐在官场中崭露头角。然而,白居易很正直,看到不公平的事情就仗义执言。 事实证明,这种易得罪人的“不成熟”行为会给自己惹上麻烦。 在王叔文实施政治改革中,白居易积极支持改革,曾写信给主持改革的宰相韦执宜。信中言辞恳切,心系黎民的赤诚之心一表无余。可是不久,改革就遭到失败,白居易远大的政治抱负也瞬间成了南柯一梦。 806年,是白居易人生中充满失意与机遇的年份。他先是被罢免校书郎,唐宪宗在4月策试制举人时,他却以出色的才识和实际应用能力,在“才识兼茂、明于体用科”中脱颖而出,获得了第四等的优异成绩。随后,白居易被派往周至县担任县尉。最令人称道的是,他在这一年还完成了著名的《长恨歌》。 807年,白居易被召回长安,入翰林院充翰林学士,担任皇帝身边的文学侍从和顾问;第二年,白居易升职为左拾遗。 “拾遗”就是对朝廷的政治措施查漏补缺,提出谏言。在白居易任谏官的三年中,屡上奏章请求革除弊政,勇于向腐朽的恶势力作斗争,他还写了大量的讽喻诗,用诗歌作政治斗争的武器。我们耳熟能详的《卖炭翁》《观刈麦》《新乐府》,是白居易诗歌中最富战斗力的作品。这些诗涉及时政,使权贵们闻之色变,招来同僚对他的嫉恨。 正当白居易雄心万丈为国报效之时,母亲不幸去世,按当时的风俗,他必须回乡守孝三年。 814年,43岁的白居易再次被召回长安,可是他已被排挤出了政治权力中心,朝廷任命他为左赞善大夫,只负责对太子进行日常道德教育。 没想到的是,白居易很快陷入了政治风波。 815年,当朝宰相武元衡和御史中丞裴度遭人暗杀,武元衡当场死亡,裴度身受重伤。一时间,长安城内乌云密布,朝廷上下人心惶惶,大臣们抱病不出。这么大的事件,当权的宦官集团和旧官僚集团竟不理不睬,令耿耿忠心的白居易十分愤怒。他上表主张严缉凶手,却被认为是越职言事,遭到了诽谤,被贬为江州司马。 这次重大变故给了白居易沉重的打击,令他的思想发生了根本转变。虽然他开始独善其身,但并未放弃对国家和人民的关心,“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千古名篇《琵琶行》应运而生,白居易的诗歌以平易通俗的语言风格在民间广为流传,深受人民喜爱。 
《琵琶行》AI制图:黄 妍 后来,白居易再次被召回长安,历任中书舍人、翰林学士等。面对朝政腐败、朋党争权,多次上书言事都不被采纳,白居易便请求外任,历任杭州刺史、苏州刺史等。 人生最大的清醒,不过是在自己身上下对功夫。 在杭州为官,他尽心尽力,修筑“白堤”、疏浚六井,开渠饮水,灌溉农田。“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著名的《钱塘湖春行》就是白居易在杭州任职期间写下的。在苏州任上,他开凿山塘河、修建道路,便利了水陆交通,勤政爱民,深受百姓爱戴。 827年,白居易升职为秘书监。第二年,调任刑部侍郎;829年,白居易在洛阳定居,后来相继出任过太子宾客、河南尹、太子少傅等职,展示了他卓越的才华和深厚的学识;842年,他以刑部尚书之职结束了政治生涯,转而以“香山居士”的身份开启了晚年生活的新篇章,将主要精力投入到诗歌创作、禅修、饮酒以及山水之乐中,并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 活在自己的热爱里,岂不快哉! 遇上美好爱情以“恨”终结 粉丝们喜欢白居易,不止是喜欢白诗,更津津乐道于他的爱情。 白居易有段非常美好、一直被后人传诵的爱情故事。邻女湘灵,是他爱了一辈子的青梅竹马的初恋,是他情感世界中的重要篇章。 与湘灵初识时,白居易才11岁。那一年因避家乡战乱,他随母亲陈氏将家迁至父亲任官所在地徐州符离。 在符离,白居易度过了自己一生中最无忧无虑的时光,每天要做的事就是读书,读累了就出门找邻居玩。 很快,他便与比他小四岁的湘灵相识。湘灵爱唱歌,人美歌甜,白居易爱写诗,两个孩童成了形影不离的玩伴。 “娉婷十五胜天仙,白日姮娥旱地莲。何处闲教鹦鹉语?碧纱窗下绣床前。”从白居易为湘灵写下的《邻女》,我们能感受到少年的爱情澎湃而热烈、清澈而美好。 白居易的母亲陈氏却因此大发雷霆。白居易是白氏家族的希望,湘灵只是出身布衣家庭的女子,如何能配得上世代官宦的白家。母亲陈氏百般阻挠,甚至以断绝关系相逼,无论白居易怎么哀求、湘灵如何努力,“灰姑娘”与“白马王子”的故事并没能感动上天。 白居易37岁时才在母亲以死相逼下,经人介绍与同僚杨汝士的妹妹结了婚,但他仍一直写诗思念湘灵。后来在被贬江州途中,白居易和夫人一起偶遇了正在漂泊的湘灵父女。多年未见,物是人非,白居易与湘灵抱头痛哭,写下了《逢旧》:“我梳白发添新恨,君扫青娥减旧容。应被旁人怪惆怅,少年离别老相逢。”这时白居易已44岁,湘灵也40岁了。虽然湘灵仍未嫁,却早已不是当年那个轻灵天真的少女,而白居易也沦落成颓废失意的中年男人。白居易心中添了新“恨”,恨什么?是恨命运之手的无情拨弄,还是恨时光不能倒流?我们不得而知。 白居易一生为湘灵写下无数诗歌。他不断地写诗怀念她,秋天想她,冬至的夜晚想她,下雨的夜晚也想她……如《冬至夜怀湘灵》《感秋寄远》《寄远》《夜雨》《潜别离》《生离别》等,总能找到湘灵的影子,而湘灵也因为他,终生未嫁。 直到白居易53岁那年,当他再次路过故居,回忆起与湘灵的点点滴滴时,却发现湘灵已不知去向。这段长达35年之久的爱情故事,才画上了句号。 白居易心中的遗憾与痛楚可想而知!人世间的一份真挚情感,终究还是输给了门第观念、家族压力以及社会习俗,令人嘘唏。 846年,白居易病逝,享年75岁,在古代算是高寿,诗人李商隐为他写下墓志铭。 白居易用75年的人生践行“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得意则踏实做事,失意则乐观旷达。从“离离原上草,春风吹又生”到“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再到“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我们从白诗风格的转变,感受到他作为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所倡导的现实主义诗歌理论在中国诗坛产生的深远影响,他为这个时代贡献了自己的一生。 在白诗里,我们也深切地感受到白居易风趣幽默的个人魅力。即使是思念友人的一首小诗,也可以极致浪漫。“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问刘十九》的字里行间,让人对这样的友情生出无限的艳羡。 白居易是超脱的,他历经沧桑仍不改初心,无论入世也好,归隐也罢,他把人生的各种经历都处理得游刃有余。大文豪苏轼就曾发出“定似香山老居士,世缘终浅道根深”的慨叹,“予去杭十六年,而复来留二年而去。平生自觉出处老少粗似乐天,虽才名相远,而安分寡求亦庶几焉。”相似的经历、杭州的缘分成为唐宋两代伟大的诗人跨越时空的精神共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