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春三月,在忻城县广袤沃野,一幅幅生机盎然的农忙画卷徐徐拉开:大塘镇抢抓春日大好时光,组织开展“清桉还蔗”闹春耕;遂意乡板桐村,农户早出晚归给桑苗除草、施肥;马泗乡龙图村,第一茬春茶已正式开采…… 一元复始,万物竞发。芝州大地吹响了奋进的号角,多举措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推进乡村振兴开新局。 出台政策,夯实顶层设计
为更快实现“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发展目标,忻城县成立党政主要领导担任“双组长”的党委农村工作(乡村振兴)领导小组,下设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指挥部以及办公室和16个专责小组,形成“1+16”工作推进机制。同时,做好工作体系衔接,进一步理顺县委农办、县农业农村局、县乡村振兴局的职能和工作界面,实现“1+1+1>3”成效。 在工作推进中,该县严格落实“四个不摘”要求,完善和出台多项配套政策,向60个脱贫村、2个易地搬迁安置社区和49个非贫困村选派驻村工作队员(第一书记)245人,确保每个脱贫村和易地搬迁安置社区选派1名第一书记和2名以上工作队员,形成三级书记抓乡村振兴工作格局。 此外,创新“五个一”工作机制,即建立一套机构织密排查网、稳定一支工作队伍筑牢组织保障、绘制一张作战图突出重点、建立一个平台锁定监测预警重点对象、建立一份工作清单跟踪到底,努力走出一条乡村美、产业旺、农民富、治理优的乡村振兴之路。 抓好就业,守住返贫底线
走进忻城县城南易地扶贫搬迁帮扶产业园的开蒙医疗科技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包装贴签、留样质检,工人们忙得热火朝天。 城南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是忻城县搬迁安置人口规模最大的安置区。目前,该县建设14个易地搬迁后续产业项目,搬迁户劳动力就业率达98%以上,实现“有劳动能力且有就业意愿的搬迁户每户至少1人稳定就业”的目标,就业成为安置区搬迁群众最主要的增收渠道。 为牢牢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这道底线,忻城县多措并举,不仅在后续扶持中下足“绣花”功夫,而且前置防贫监测端口,确保早发现、早干预、早帮扶。建立健全防止返贫致贫机制,采取“线上预警、线下摸排”相结合方式,线上利用大数据平台监测预警,线下开展网格化入户排查,对存在风险的农户“应纳尽纳”。截至今年2月底,该县消除风险户1865户6978人。 全面发力,推动乡村振兴
为充实乡村振兴人才后备军、厚植发展沃土,忻城县相继出台后备人才队伍建设和激励引导返乡创业人员、大学毕业生、退伍军人、致富能手以及新型职业农民参加村(社区)“两委”换届选举等方面政策文件,在就业创业、税收减免等方面给予优待,千方百计引才留才。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基石。忻城县重点做大做强桑蚕、糯玉米、优质稻、百香果、糖料蔗以及牛、羊、鱼、生猪、牧草十大农业产业,加快推进“一村一品”“一县一业”产业发展格局,实施特色产业提升行动,促进产业提档升级。 五大振兴,一个也不能少。围绕文化、生态、组织工作,忻城县各乡镇的精气神越来越棒,环境越来越美,主心骨越来越强。文化振兴方面,开展各类文明实践活动500多场次,“送文艺精品下基层”惠民演出50多场次,持续提升乡村文明建设,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农村;生态振兴方面,集中治理工业企业污染、农业农村污染、机动车渣土车、黑臭水体等问题,推进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组织振兴方面,出台《关于抓党建促乡村振兴的实施意见》等有关文件,推动构建“以村党组织为核心、村民自治组织为基础、农村党员为骨干、农村居民为主体、村级其他各类组织共同参与”的基层治理格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