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水河畔,各族群众心手相牵、同心筑梦,砥砺前行、繁荣发展,一阵阵民族团结进步的甜蜜歌声不断回响…… 近年来,来宾市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坚持以各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为目标,把改善民生、凝聚人心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着力加快少数民族聚居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带动各族群众创造高品质生活,共建共享共同富裕幸福家园。 从一个山旮旯的贫困小山村,到“一村一品”致富典范,这是象州县寺村镇中团村委喜力村的美丽蝶变。如今的喜力村通过发展葡萄种植产业,实现民族团结与乡村振兴有机结合。 象州县寺村镇中团村委喜力村有壮、汉、瑶、仫佬等多个民族群众聚居。村民互帮互助,共享葡萄技术经验,实现了共同致富,勾勒出一幅民族团结一家亲的和美画卷。 “我种有10多亩葡萄,亩产3000斤左右,预计今年有10多万元收入。”村民廖启良说,村里的人都很团结,大家互相帮助、互相分享种植技术经验,现在人人都会种葡萄。 市委统战部驻中团村第一书记杨振开表示,将按照“农文旅体康”融合发展思路,打造集采摘体验、特色观光、休闲娱乐、农产品销售为一体的全产业链发展模式,拓宽群众增收渠道,共建共享民族团结“幸福家园”。 去年以来,来宾市深入实施乡村振兴“八大工程”,推动乡村全面振兴,让各族人民的日子越过越红火。2023年,全市脱贫攻坚成果持续巩固,脱贫人口人均纯收入增长12.8%;率先在全区实行脱贫人口分类管理,累计稳定消除风险2.4万人。 忻城县积极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通过集体经济收益分配促进脱贫人口增收。2023年,开发公益性岗位337个,增加脱贫户(监测户)收入152.4万元。 今年7月中旬,武宣县桐岭镇和律村乡村振兴产业园揭牌。该产业园是我市首家行政村级乡村振兴产业园,包括设施农业大棚升级改造、肉牛养殖二期、花生油加工厂、蜂蜜加工厂等项目,总投资2800万元。项目的实施可带动300多户农户以土地流转、入股分红、务工薪金等形式增加收入,为乡村振兴注入新动力。 产业发展离不开资金支持。今年以来,全市共获中央财政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补助资金(少数民族发展任务)和自治区少数民族发展资金4253万元。这些资金主要用于实施特色产业、特色产业基础配套项目、基础设施、乡村建设等项目,为少数民族地区注入新鲜动力。 为此,市民宗委联合纪检监察组不断加强指导督促各地用好用实少数民族发展任务资金,发挥资金对改善民生、凝聚人心、促进民族团结、增进民族交往交流等方面支持力度,促进各族群众共同富裕、共同发展。截至今年6月底,由来宾民宗部门实施的24个项目已开工22个,完工项目3个,资金拨付率65%。 与此同时,来宾市积极鼓励企业支持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各项事业发展,助力乡村振兴。 兴宾区五山镇谷塘村是汉、壮等民族聚居地,以种植糖料蔗、橘红(中药材)、水稻、玉米、油茶为主。今年6月,来宾农商银行给予谷塘村委整村授信800万元,分别给予5个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5个乡村振兴农户授信50万元、30万元,以真金白银支持当地特色农业和经济发展,为民族团结进步贡献金融力量。 此外,广西双蚁药业有限公司、广西迎春丝绸有限公司、金秀县松源林产有限公司等一批企业,通过扶持产业发展、吸纳脱贫户就业、回收订单等方式,带动各族群众就业增收。 行走桂中大地,各族人民携手同心,共奔富路,幸福美好生活更具品质、更有品位,一幅民族团结进步的美丽画卷正徐徐展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