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下午放学在学校就能完成作业,不懂的可以直接问老师,回到家爸爸妈妈也刚下班,可以一起吃饭一起玩,感觉很开心。”提起新学期的变化,金秀瑶族自治县民族小学学生李梁媛开心地说。
今年秋季学期开学以来,金秀以“双减”为契机,强化学校教育主阵地作用,各校在做足课程内涵“加法”、做实教学负担“减法”之下,从课程改革、课堂提质、课后服务等方面多维度推进“双减”落地,满足学生个性化需求,真正让教育回归校园主阵地,让学生在校内学好、学足,实现全面发展。 创新教学模式 提升教学效率 新学期“双减”政策推行后,金秀中小学校就“动”了起来。课堂是关键,学校通过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优化教学设计,构建起适合学生全面发展的新课程体系,让学生在学校学足、学好。 10月22日上午,在金秀民族小学教室里,李玲老师正在讲授语文阅读分享。 课堂上,老师以阅读课程的预学、共学、延学推进课程,同学们目不转睛地跟随老师的思路,踊跃发言。李玲老师授课方式新颖有活力,不再是传统课堂上老师一味地传授知识、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点的局面,而是以学生为主体,积极参与式的课堂,完全把课堂交给了学生,让学生主动整合文章信息、关联自己的学习及生活经验,使用“空间联想”的思维方式,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李玲表示,想要提高教学效率,教师备课必须实现从“备教”到“备学”的转变,小学尤其是低年级,应当增加师生互动环节,引导孩子们在趣味中主动学习,形成高效课堂,让学生每一堂课、每一天、每一阶段所学的知识都能在课堂上全部消化吸收。 课后“花式带娃” 助推个性发展 为积极贯彻落实“双减”政策,创新课后服务模式,力争课后服务全覆盖,金秀民族小学优先确定“1+X”的课后服务模式,“1”即基础课程,立足学生在校内尽量完成作业;“X”即拓展课程,立足培养学生兴趣特长,开设瑶绣、合唱、舞蹈、美术等兴趣特长班。通过整体规划、精准实施,为每一位学生提供高质量的课后服务,助推学生的个性发展,切实减轻学生过重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同时实行“5+2”模式,即学校每周5天开展课后服务,每天至少开展2小时,家长可根据不同情况,分时来校接学生。 据该县教育体育局相关工作人员介绍,根据自治区关于开展课后服务学校方面的要求,村小学(含教学点)和寄宿制学校暂不纳入统计范围,当前开展课后服务的有县民族小学、桐木镇中心小学、头排镇中心小学等三所学校,已参与课后服务学生3957人,占学生总数4330人的91.38%;参与课后服务教职工232人,占教职工总数484人的47.93%,得到了学生及家长的一致好评。 规范校外培训 加强审批监管 新学期以来,金秀有序推进“双减”工作,线下学科类培训机构已由19家压减至13家,并进一步加强办学许可证管理、明确办学培训的规范标准。同时,今年7月底以来,该县加强治理排查,优化非学科校外培训机构市场,针对校外培训机构场所是否存在安全隐患、课程开设是否合理、合同是否规范、收费是否公示上墙,以及违规发放广告进行多次排查,从严从快大力整顿校外培训营销乱象。 “家教一个小时费用至少50元以上,更别说再给孩子报个兴趣班什么的,光这些费用就够家长头疼了。”学生家长郭女士说,“现在这么一改,学习和生活就彻底分开了。学习就抓在校的这些时间,孩子放学回家非常自由,有的培养兴趣、有的帮家长做家务,以前‘不做作业父慈子孝,一做作业鸡飞狗跳’的现象没了,父母和孩子关系也融洽了。” 当前,“双减”政策在金秀加快落地见效,在减轻学生、家长负担的同时,也还给了孩子们一个快乐的童年,让学生的学习回归学校,封堵了辅导班等“捷径”,让真正有天赋、有才学的孩子不被埋没。 (廖晨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