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月26日,兴宾区残联组织社工人员到良江镇免费为6名听力障碍残疾人适配并发放助听器。(谭贵丹 摄)
“我女儿不会说话,我代表她感谢你们,感谢党和政府给我们残疾人家庭带来温暖,我们感到十分幸福。”10月26日,兴宾区陶邓镇80多岁的钟玉芳老人,紧紧握着社工人员的手激动地说。 今年以来,兴宾区以党史学习教育为契机,深入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聚焦残疾人的“急难愁盼”问题,全面落实阳光家园计划项目、残疾儿童康复救助和家庭无障碍改造等扶残惠残政策,切实把党史学习教育成果转化到为残疾人服务的具体实践中,全力托起残疾人的幸福明天。 家庭无障碍改造 改善残疾人生活质量 近日,在残疾人陈小团家中,坐在轮椅上的陈小团正在与他齐高的灶台前熟练地做饭。陈小团的妻子告诉笔者,家里的房门、开关、卫生间、厨房都是兴宾区残联专门为陈小团量身改造的。“自从家里进行了无障碍改造,我的生活便利了很多,不仅能自由出行,还能为家里分担家务。”陈小团高兴地说。 今年以来,兴宾区残联以解决残疾人“出门难、入厕难、洗澡难”等基本生活难题为出发点,通过实施无障碍改造和配发辅助器具,消除困难残疾人在日常生活和出行中存在的障碍,促进残疾人融入社会、参与社会,进一步提高残疾人的生活质量。目前,兴宾区残联已完成95户残疾人家庭的无障碍改造。 残疾儿童康复救助 提升残疾人幸福感 “我们从2019年起,就一直在这做康复训练,现在小孩恢复得越来越好,如果没有政府的补助,我们根本没有能力到这里做康复训练。”在兴宾区残疾人康复中心,残疾人家属韦永凤动情地说。 为实现“人人享有康复服务”目标,兴宾区残联有序推进残疾儿童康复救助项目,通过资金补助形式帮助0岁~17岁的残疾儿童到儿童康复救助定点机构进行康复训练。今年,兴宾区残联计划实施残疾儿童康复救助217人,目前已超额完成救助任务,成功安排302名残疾儿童进入机构训练,切实帮助困难家庭减轻经济负担,进一步提升残疾人的幸福感。 阳光家园计划项目 关爱送到残疾人心坎上 在陶邓镇聋哑人黄虹家中,社工人员正亲切地对其进行问候。黄虹的家属告诉笔者:“社工平均每月来两次,每次都会给我们带来牛奶、大米等物品,还帮我女儿剪指甲,教我女儿擦洗灶台,帮我们打扫卫生、洗衣服,对我们的照顾十分细心和周到。” 为进一步改善残疾人生活生存状况,让重度残疾人在家中就能得到科学的护理和帮助,兴宾区残联实施阳光家园计划项目,通过社工入户慰问、进行科学护理和家政服务等形式,为残疾人家庭提供帮助。今年,兴宾区残联计划完成阳光家园计划项目任务数771人,每人可享受12次入户服务,由社工人员把党和政府的关心关爱,送到残疾人的心坎上。截至目前,兴宾区残联已对24个乡(镇)、街道完成第10次入户服务。 上门评残办证 解决残疾人“急难愁盼” 残疾证是残疾人用于认定残疾类别、等级的合法“身份证”,也是残疾人享受各项扶残惠残政策的“敲门砖”。为办好残疾人的另一张“身份证”,兴宾区残联采用拉网式评残办证,组建残联评残小组深入24个乡(镇)、街道,为高龄、行动不便的残疾人提供上门评残办证服务,同时结合实际,为残疾人送理念、送知识、送健康、送服务、送温暖,用心用情解决残疾人的“急难愁盼”问题,有效破解“最后一公里”难题,实现窗口集中办理与入户办理相结合的高效办证效果。 截至目前,兴宾区办理残疾证业务受理审核通过4133人,其他1360人,合计5493人,接来电约1640人次。其中评残小组深入各乡镇入户开展评残鉴定760人(符合办证619人,不符合办证141人)。在评定工作中,兴宾区残联始终严把评定关口,做到杜绝办理“人情证”“关系证”和“照顾证”,获得广大群众的一致好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