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党史学习教育开展以来,兴宾区扎实推进“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大力实施“旱改水”项目建设,通过对田、水、路综合治理,建成易于耕作、旱涝保收的农业生产基地,达到提高耕地质量、优化农业生产布局的目标,对增加农民收入、缓解保护耕地和占补平衡压力、促进乡村振兴具有重要意义。 下好“一盘棋” 打好“攻坚战” 在组织上统一步伐。建立由政府主导、部门协作、乡镇监管、群众参与的工作机制,将责任传导到乡镇,层层压实责任,并成立由兴宾区委书记、政府区长、人大常委会主任为组长的兴宾区“旱改水”项目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统筹推进“旱改水”项目建设。 在思想上对准目标。始终坚持项目立项最少要做到三个有利于,即有利于提高农民群众经济收入、有利于支持兴宾工业产业项目建设、有利于增加兴宾非税财政增收,让发展成果惠及人民群众。 在方向上聚好焦点。按照“一个片区、一套方案、一班人马、一抓到底”的工作思路,咬住目标不放松,抓好“旱改水”项目规划、项目建设、资金管理、工程监督等各项工作。 在行动上紧跟上趟。切实发挥项目领导小组的作用,以“发展项目化、项目责任化”为导向,建立常态化督导工作机制,确保项目有序有效推进。目前,兴宾区“旱改水”项目已立项13.03万亩,已竣工验收项目2.84万亩,已入库项目2.16万亩,在建项目2.91万亩,预计年底可竣工验收项目0.46万亩。 打出“组合拳” 打造“升级版” 简化流程,提高效率。采取容缺机制、先审后补等办法,其中在1个月内就集中完成了5.26万亩“旱改水”立项工作,超额完成来宾市下达新增5万亩“旱改水”立项目标任务。 因地制宜,精准施策。通过开好“六个会”,即村民骨干会、村民代表会、村民大会、周例会、协调会和赶队会等,既吃透村情民意、掌握土地现状,又深入分析、集中研判项目建设情况,做到精准发力破难题。截至目前,兴宾区已组织周例会、协调会等有关会议110次,组织召开工作现场会6次,解决项目建设难题1486个。 科技创新,点亮成果。实行“确权确股不确地”的土地经营管理模式,将土地集中流转至村民合作社统一外包,积极探索和引进机械旱播、机械插播和机械飞播等多种现代化机械化先进耕作方式,并引进先进钻井技术钻井取水,确保种植的2.18万亩水生作物的灌溉水源。 创新模式,提高效益。通过将土地集体流转至村民合作社,再由合作社将土地集体租赁给企业。企业拿到连片的良田,根据实际积极探索发展“旱改水+”模式,加速盘活水田资源。据悉,“旱改水”项目预计每年为兴宾区的村级集体经济带来40万元的收入,为村民带来大量就业机会。 严守“高压线” 筑牢“防火墙” 把项目建设作为整顿作风的“练兵场”。对推进“旱改水”项目建设工作中出现一定失误的单位、领导干部给予最大限度的包容,对其工作中取得的成绩、扎实的作风、务实的工作态度给予肯定和表扬,激励干部敢于担当、主动作为。截至目前,兴宾区已通报表扬先进集体10个、优秀个人37人。 把项目建设作为工作交流的“主战场”。通过一线挂职锻炼、外出成果学习先进经验,开展项目报备入库、项目招投标专题培训等,促进干部能力提升,确保工作落实落细。 把项目建设作为锤炼党性的“大熔炉”。制定项目建设专项监督检查工作方案,加强对“旱改水”项目各个环节的监管,引导广大党员干部筑牢拒腐防变思想防线,坚决杜绝人情工程,有效锤炼党员干部党性。 项目结硕果 惠及千万家 推动财政增收,增强经济发展动力。积极推动“旱改水”项目指标交易,为经济建设、社会发展注入强劲动力。截至目前,兴宾区累计完成各类指标交易成功出让指标6872.97亩,获指标出让金10.31亿元,有效缓解来宾市和兴宾区政府的财政和债务压力,增强社会经济发展内生动力。 支持重大项目建设,保障耕地占补平衡。通过建成后的指标出让,有效支援自治区重大项目建设的占补,保障梧州—那坡公路平南至武宣段高速、贺巴高速公路等一大批重大项目建设用地,也保障了来宾市一批重大项目建设的耕地占补平衡指标任务,为自治区和来宾市重大项目建设作出了贡献。 助推乡村振兴,提升项目社会效益。结合“旱改水”项目实施,统筹建设了一批与乡村相配套的水、电、路等基础设施,以及教育、卫生、文化等公共服务设施,乡村人居环境得到了有效提升。自“旱改水”项目建设以来,兴宾区的耕地每季平均增加收入300元/亩,实施“旱改水”项目涉及的村(屯)新建屯级硬化水泥路12.36万米、太阳能路灯6670盏、晒谷场116个、灯光球场12个等。旱改水项目的实施还有效提升了耕地质量,平均提高耕地质量等别1等~2等左右,大大增加耕地面积和提高耕地质量,形成“一田多用、一年多收、一业多益”的综合效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