买房本是一件喜事,然而不少业主收房后,装修公司便接二连三打来电话,甚至对业主所在小区、房号、户型都了如指掌,让不少业主感到疑惑和不安。个人信息是如何被泄露的? “他们怎么知道我已经收到房?为何会有我的电话?是谁泄露了我的信息?”3月23日,城区裕达·红河小镇小区业主韦先生无奈地告诉记者,刚拿到新房钥匙没几天,他就接到装修公司的电话,询问是否需要装修房子,起初他并未觉得有异常,可多日来,总有不同的装修公司给他打电话,询问是否需要装修或购买家具家电。“有时一天能接到五六个这样的骚扰电话。”韦先生才意识到自己的信息被泄露了。 韦先生说,他平时很注意保护个人信息,一般不会轻易留下自己的联系方式,“即便这样,在大数据时代,我的个人信息还是‘裸奔’了。” 记者随机采访城区多个小区的业主,多数人均表示经常接到类似电话,涉及买房、装修、购车、培训、课外辅导等。有的业主表示,房子已装修好,依然会接到装修公司的电话。谈及个人信息的泄露,大家均表示不清楚自己的信息是如何泄露的。 我们的个人信息为何会泄露?来宾市律师协会副会长、天际律师事务所副主任韦立军介绍,个人信息泄露的途径有很多,如办理银行卡、购买保险、购房、购车、网购、快递物品等,一旦填写的个人信息未经妥善保存就可能泄露,甚至被别有用心的人非法使用。 “每个人都要增强个人信息保护意识,非必要不留个人详细信息。”韦立军说,尽量在信誉良好的商家、网店购物,填写寄递地址可留小区的快递点,尽量避免填写详细的家庭住址,“购房时在购房合同里增加个人信息保密及违约责任条款,以便保护个人信息安全。” 我国法律对公民个人信息的采集方式、使用范围以及技术手段等都有明确规定,公民若发现个人信息泄露,可及时向监管部门投诉举报。如果发现对方是通过非法手段获取,还可向公安部门报案。如果因为个人信息被泄露造成损失的,可依法要求过错方赔偿损失。 韦立军介绍,当事人获取业主信息资料、未经消费者同意推销装修业务的行为,侵害了消费者个人信息依法得到保护的权利。为保护公民的个人信息,《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五十三条规定,违反国家有关规定,向他人出售或者提供公民个人信息,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情节特别严重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不堪其扰的推销电话还涉及诈骗,对此,市反虚假信息诈骗中心建议,市民可在手机里安装“国家反诈中心”App拦截骚扰电话。 那么,遇到尚未被标注为骚扰电话的推销电话怎么办?记者咨询了移动客服,客服代表表示,遇到诈骗违法、商业营销等骚扰电话时,可使用高频骚扰电话防护业务进行拦截,也可登录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受理中心投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