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是世界上非物质文化遗产数量最多的国家,其中73%以上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保存在农村。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背景下,应充分发挥非遗保护与传承对乡村振兴的正向效能,让更多群众借助非遗的魅力,既“富脑袋”又“富口袋”,更好助力乡村振兴。
“活起来”“火起来”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能带来巨大的经济价值。在广袤的祖国大地上,既有古村落、古建筑、民族村寨、文物古迹、农业遗迹等具有农耕特质、民族特色、地域特点的物质文化遗产,也有民间艺术、手工技艺、民族服饰等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些既是乡村独特的文化标识,也承载着人们的文化乡愁。只有加强非遗文化保护传承,把乡土特色文化融入乡村振兴,方能在丰富农民精神文化生活的同时,更好延续乡土文化根脉,更好赓续农耕文明,彰显时代价值。 乡村全面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繁荣发展乡村文化,加强乡村优秀传统文化保护传承和创新发展”。基于此,加强对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增强农村居民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认同,成为推动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资源。同时,积极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地方经济发展融合,有利于更好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需要,也能为乡村振兴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和活力。 挖掘非遗资源价值,赋能乡村产业振兴。各地各部门应正确处理传统与现代的关系,深入实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发展工程,充分挖掘非物质文化遗产中蕴含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价值,使其与经济发展紧密融合,更好服务乡村振兴,实现共同富裕。尤其是积极探索特色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思路,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传承中有效保护、在有效保护前提下合理利用,因时因地开展“非遗+旅游”“非遗+文创”“非遗+演艺”“非遗+会展”等活动,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动传统文化与现代产业深度融合,把乡村文化与现代文明要素、农村农民发展需求等结合起来,丰富乡村经济业态,推动乡村经济高质量发展,实现传统文化可持续发展。 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要积极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乡村振兴,促进非遗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推动非遗保护薪火相传,让非遗在新时代绽放新光彩,为乡村全面振兴注入文化凝聚力和精神推动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