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我市民政部门结合“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通过党建优化、惠民政策、垃圾分类、志愿服务、文明新风引领,易地扶贫助力搬迁安置点建设“五好社区”,确保搬迁群众“搬得出、住得稳、能致富”,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党建优化引领,建设品质社区。实施《来宾市关于加强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基层组织建设的指导意见》,对安置点基层组织进行重构优化。目前,全市28个安置点已成立党组织31个,设立居委会5个,成立村(居)民小组52个、理事会13个,实现安置点基层组织“应建尽建”目标。 同时,打造推进安置点“社区15分钟服务圈”,由民政部门牵头完成全市安置人口规模达800人以上的10个大型安置点所在11个社区便民利民“九个中心”建设(即社区服务中心(站)、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就业社保服务中心、文体活动中心、老年服务中心、儿童之家、便民购物店(小型超市)、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中心、物业服务中心),做到有人员、有场地、有设备、有流程、有网络、有经费的“六有”标准,全面推行安置点搬迁居民办事服务网上申请、网上受理、网上审批工作,方便居民办事,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 惠民政策引领,建设活力社区。民政、残联、医保等部门不定期开展入户排查,确保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社区困难群众实现“应保尽保、应救尽救”的目标。 截至10月底,全市易地扶贫搬迁对象纳入城乡低保9784人,纳入城乡特困人员163人,临时救助38人次;就业保障工作,通过职业技能培训劳务输出、扶贫车间、水库和易地移民就业示范基地等平台,易地扶贫搬迁户中有劳动能力且有就业意愿的搬迁户全部实现每户至少有1人就业的目标;围绕“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组织结对单位、社会组织与社区群众开展结对帮扶、亲情陪伴、“邻里守望”等为主题的关爱服务,推动党史学习教育走深走实。 垃圾分类引领,建设美丽社区。积极落实《来宾市生活垃圾分类工作实施方案》,建立垃圾分类管理联动机制,建设垃圾分类配套设施。 以开展“我为创城做贡献”“非法小广告每季一清理”活动为抓手,开展垃圾分类宣传、引导、实施;创建“红色物业”示范点,组建小区党支部,由党组织牵头建立以居民小组、业主委员会和物业企业参与的四方联席会议制度,把社区建设得更加美丽。 志愿服务引领,建设人文社区。按照“政府投一点、社会帮一点、企业捐一点、居民筹一点”的方式,在兴宾区河西街道瑞民社区、象州县象州镇花山社区、武宣县城中社区等安置点开展“时间银行”志愿服务试点工作,打造形成“健康进社区义诊”“关爱孤寡老人”“惠民服务进社区”“小巨人暑期爱心公益课堂”等一系列志愿文化服务品牌,使“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志愿服务理念,深入人心。 文明新风引领,建设和谐社区。健全“一约四会”制度,推动移风易俗。全市28个安置点全部实现“一约四会”,修订完善村规民约、市民公约,建立村(居)民议事会、红白理事会、禁毒禁赌会,促进搬迁群众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监督;在安置点社区全面实施网格化管理,落实专职网格员,建立健全安置矛盾化解委员会,及时化解安置社区群众矛盾纠纷,让社区矛盾化解实现“小事不出门,大事不出社区”,确保安置点社会和谐稳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