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瑶族《八仙舞》展演。(罗午钰 摄) 
金秀大瑶山瑶学学会组织人员深入各村屯,系统开展有关传统非遗技艺的传承培训,积极邀请非遗传承人向身边群众推广教学,以实际行动推动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梁惠婷 摄) 
长垌乡派出所注重传承“石牌律”“石牌头人”民族文化,创新“瑶老同”调解队调解模式,让党的红色基因在世界瑶都落地生根、开花结果。图为派出所民警向群众宣传党的民族政策。(资料图片) 
6月5日,县司法局干部到县民族小学开展民族、宗教政策法规知识进校园活动,提高学生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资料图片) 
11月14日,“世界瑶都——中国金秀2021年瑶族盘王节”民族团结暨非物质文化遗产“瑶族舞香龙”展示活动,在忠良乡车田村高田屯举行,吸引了许多周边县市,甚至广东的游客慕名而来,在展示瑶族文化特色的同时,有效增进各民族间的文化交流,促进经济社会和乡村旅游事业共同发展。(赵智谋 黄明娟 摄)
在连绵的大瑶山脉之间,奔腾的金秀河水穿流而过,金秀瑶族自治县就坐落其间。金秀成立于1952年5月28日,是全国最早成立的瑶族自治县。全县辖3镇7乡、77个村民委4个社区、15.61万人,有瑶、苗、侗、壮、汉等多个民族,其中瑶族占总人口数的39%。在这里,各民族群众心手相连、血脉相融,用青山绿水的底色和高质量发展的亮色,绘就了欣欣向荣的民族团结进步壮美画卷。 近年来,金秀瑶族自治县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紧紧围绕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主题和“三个离不开”思想,充分发挥民族文化和民俗优势,承旧启新、开拓进取,常抓不懈做好民族团结教育工作,不断书写经济健康发展、民族团结进步、社会和谐稳定的精彩华章。 加强组织领导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党的十八大以来,金秀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统领,把民族团结进步创建作为一项基础性、战略性和长期性的任务来抓,推动创建工作纵深开展。尤其是2017年成功创建自治区级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以来,金秀便提出了争创“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的工作目标,制定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方案,并将创建工作作为“一把手”工程来推进。 首先是推动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结合落实理论中心组学习、“三会一课”等制度,围绕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族工作的重要论述和中央民族政策,多形式、更广泛地开展民族团结宣传教育活动,进一步加强党对创建工作的领导。其次是每年召开专题会议研究民族团结工作,成立创建活动领导小组,构建起“县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的创建工作格局。即,由县党委、政府主要领导担任组长,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由民宗部门综合协调、其他部门各司其职、社会群众广泛参与。 通过不断创新方式,多措并举,金秀把民族团结“六进”作为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的主阵地、主渠道,重点在县民族小学、桐木中心校、罗香中心校、大樟中心校和县人民法院、桐木镇古池村、广西金秀松源林产有限公司等学校、机关单位、企业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2020年,全县机关单位、乡镇(街道)和学校(公办中小学)开展创建活动覆盖面达100%,宗教活动场所覆盖面达50%,企业、农村(行政村)和社区覆盖面达20%,促进各族群众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 2017年,金秀获评自治区第二批“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示范县”。截至目前,该县被评为国家级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2个、模范个人2名;省部级示范单位2个,先进集体11个、先进个人9名;市级示范单位16个,先进集体1个、先进个人1名,推动全县民族团结工作不断向前发展。 增进民生福祉 推进民族地区和谐繁荣 “十三五”以来,金秀县委、县政府将促进民族团结进步与重点工作有机结合,始终把经济建设放在中心位置抓紧抓好,坚持站在发展的角度推动民族地区建设,出台了一系列专项计划,全力促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不断增进各族群众的民生福祉。 2016年以来,金秀累计投入财政专项扶贫资金12.53亿元,用于精准扶贫工作,助力脱贫攻坚战取得决定性胜利;累计实现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41170人脱贫、40个贫困村出列,贫困发生率从23.97%降至零,绝对贫困问题得到历史性解决。2019年4月,该县获得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复,实现整县脱贫摘帽,成为广西率先实现整县脱贫的少数民族自治县之一。 近年来,金秀切实提高站位,充分利用区位优势、突出地方特色,致力打造“金秀品牌”,努力提升金秀形象,先后出版《金秀大瑶山瑶族史》等五本瑶族文化丛书;建成了我国第一个瑶族博物馆;在全县干部职工中推行瑶族服装上班制度;《黄泥鼓舞》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瑶族石牌习俗》获公示为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瑶族过山音》《瑶族服饰制作技艺》等18个项目被列入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盘振松被认定为国家级第四批公布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蓝桂英、赵衷民等18位瑶族民间艺人被认定为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等。 金秀通过对少数民族聚居地区精准发力、加快发展,确保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形成了“发展促进民族团结,民族团结助力地区发展”的良好局面。“十三五”期间,金秀民族教育学前三年毛入园率、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初中适龄少年入学率、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分别达到99.65%、99.9%、98.5%、99.78%、99.69%;新增城镇就业人数3699人;发放社会救助资金1.42亿元、救助各类对象共计70.29万人;获评“2017-2018年广西平安建设先进县”“2019-2020年来宾市平安建设先进县”,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不断提升。 坚持文化浸润 凝聚思想认同促进民族团结 树高千尺有根,水流万里有源。文化是一个民族的魂魄,文化认同是民族团结的根脉。 长期以来,金秀坚持文化认同是最根本的认同,持续增强各民族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各所学校中广泛宣传党的民族政策,把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纳入全县中小学课堂,并专门设立了县民族小学、民族中学、民族高中3所学校。同时,在各中小学校构建了“传承与发展民族民间文化”的课程体系,在教育科研引领和推动下,系统性地研究并指导学校开发民族艺术欣赏课、民族文化艺术课等课程,推进民族优秀文化课程建设,让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滋养学生的心灵。目前,金秀传统文化特色教育成效显著,促进了各民族学生之间相互沟通、交流学习、共同进步,已成为当地民族团结教育的一道靓丽风景线。 为推动民族文化传承发展,该县还结合中华民族传统节日和重大民族节庆活动,利用瑶族“盘王节”、杜鹃花文化旅游节等活动,开展多样化的联谊、交流活动及群众性文化活动,增进各民族间情感交流,凝聚社会价值共识,促进民族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协调发展,提升文化保护传承水平,促进民族文化的创新发展和创造性转化。 梦想凝聚力量,团结开创未来。如今,金秀民族团结氛围浓厚,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更加深入,民族事务治理能力显著提升,“手足相亲、守望相助”理念正深深融入大瑶山各族儿女的血液和灵魂,不断成为谱写金秀发展新篇章的强大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