象州县聚居壮、汉、瑶、苗等12个民族,其中少数民族有11个,少数民族人口约占全县总人口73%,是一个以壮族为主体的多民族聚居县,素有“桂中粮仓”和“优质米之乡”之美称,共获得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认证3个、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1个。 近年来,象州县大力实施民生工程,争取资金、上项目、发展产业,为群众办实事、做好事,推进乡村振兴与民族团结进步工作互促融合,不断夯实民族地区发展根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落实各项惠农政策 激发产业发展动力 今年以来,发放各项补贴资金6300万元,惠及农户6.8万户。其中发放2917.56万元产业奖补资金,惠及7055户脱贫户;发放耕地地力保护补贴1674.5万元,惠及农户6.8万户;发放实际种粮农民一次性补贴547.2万元,惠及农户6万户……今年以来,象州县积极落实各项惠农政策,提振民族地区群众发展产业信心,持续发展壮大特色产业,并分别出台《象州县2021年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产业以奖代补扶持办法》和《象州县2021年脱贫户沙糖桔价格指数保险工作实施方案》等激励扶持政策,有较引导鼓励脱贫户大力发展特色产业,激发脱贫户内生动力,提高农民种植积极性,促进特色产业持续发展。 值得一提的是,该县在实施脱贫户沙糖桔价格指数保险工作中,对符合条件的建档立卡脱贫户,全部由政府出资承保。据统计,为脱贫户承保亩数为7413.82亩,投保农户1169户,政府共投入保险保费金额53.78万元。 培育新型经营主体 切实提高群众收入 初冬时节,笔者走进寺村镇中团村,只见山山岭岭随处可见沃柑、沙糖桔果树上挂满金灿灿的果子,中团村委10个自然屯892户共种植水果4200多亩,“一村一品”“一村多品”的产业发展格局让村民走上了增收致富道路。 今年以来,象州县积极鼓励新型经营主体和龙头企业带动农户抱团发展生产,正确引导农户走农业产业化道路,以“企业+示范区(基地)+ 农户”有效运营模式,推动产业发展。据统计,全县有各类大小农产品加工企业近600家。其中,有农业龙头企业17家;有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540多个、社员14500多户,家庭农场300多家;建成选果厂120多家、生产线209条;农业企业带动农村就业5万人左右,农民专业合作社带动就业1万多人,家庭农场带动就业1千人以上,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实现带动农村就业人员达6万人以上,少数民族农户占70%以上。 此外,该县还成功创建自治区、县、乡、村四级示范区(园、点)191个,其中自治区级核心示范区4个。据悉,示范区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高出全县平均水平的10%。 抓好特色产业生产 推动乡村产业振兴 粮食稳,天下安。作为“桂中粮仓”,象州县切实抓好粮食生产主体责任,扎实落实“藏粮于技”举措,全面开展粮食新技术推广服务工作,推广水稻集中育秧、无人机直播技术、富硒水稻栽培示范等,提高粮食安全水平和种植科技含量,实现粮食稳增长。据统计,全县全年粮食播种面积45万亩,产量16万吨,产值约4.9亿元。 在引导群众因地制宜发展特色水稻外,该县还引导群众发展水果产业种植、大棚蔬菜种植和桑蚕产业,让产业结构更均衡、品类更丰富,不断增加少数民族群众收入。2021年象州沙糖桔成为广西第一个获得“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收集的产品。 此外,该县还大力发展生猪标准化规模化生态养殖,大力发展循环水、小窝流水养殖等生态渔业,规范发展稻渔综合种养。目前已恢复生产年出栏肉猪500头以上的养猪场有28家。 发展壮大农业产业 加快群众增收步伐 近年来,象州县通过强化项目支撑、提升产品加工能力、开展乡村治理和强化技术保障等一系列措施,积极争取项目资金,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有效地推动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筑牢民族团结经济基础,助力乡村振兴。 据统计,近年来该县完成高标准农田7.5万亩、“双高”糖料蔗基地11.6万亩、“双高”水利化建设7.71万亩;建成并验收农产品仓储保鲜冷链114座,库容33000立方米;完成农村户用卫生厕所改造1030个,300户以上自然村屯公厕3座、农村集贸市场公厕3座、整村推进厕所粪污无害化处理或资源化利用计划建设8个。
|